深中通道为何那么牛?预计明年6月通车,深中30分钟内通达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3-11-28 18:15

11月28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该项目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预计明年6月通车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实现合龙。此后,建设者们又完成了沉管内全部压舱混凝土的浇筑。11月28日,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意味着深中通道的主线正式贯通。

深中通道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计划于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30分钟内。

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于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过程中,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深中通道地处伶仃洋海域超强台风区域,穿越11条断裂构造带,全线兼顾航空航运、行洪纳潮等多种功能需求,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每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目前,项目正全力推进房建、机电及附属工程的建设。

图片

【揭秘】

 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集群形式?工程有哪些难度?深中通道为什么这么“牛”?

一跨1666米!“桥巨人”创多项世界之最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桥梁宛如巨龙一般,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两边海天一色,开阔而壮观。

其中,一座全长2826米的大桥像一个巨人,矗立在伶仃洋主航道上,它就是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的伶仃洋大桥:

大桥主跨达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大桥桥面距离海平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达到76.5米。

大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中桥梁主塔。

大桥单个锚碇重约100万吨,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海中锚碇。

由于身处珠江口台风频发区,团队研发了全新的气动外形,将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图片

“海上鲲鹏”:伶仃洋上新地标

从海面上几十米高的桥上,车辆怎样才能安全顺利地开进海底隧道呢?在茫茫大海上首先建起的西人工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人工岛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鲲鹏,展翅在伶仃洋海面上。这里也是深中通道桥隧转换的关键构造,从这里开始,深中通道开始了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部分,未来汽车将从这里驶向海平面之下,最深的地方将会在海平面之下39米的沉管隧道中行驶。

2016年12月率先开工,西人工岛是深中通道建设在伶仃洋上落下的第一子,茫茫大海上,一座人工岛是如何筑起的?

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硬质夹层最大厚度达9米,用常规装备和技术,钢圆筒无法顺利振沉就位。建设团队研发了新技术,在海域地基上“磨豆腐”,通过自主研发的12锤联动锤组同频震动,成功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底岩层中,创造了四个半月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这座“海上鲲鹏”也将成为伶仃洋上的新地标。

八万吨沉管“参北斗” 海底穿针无缝对接

全长6845米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双洞双向8车道。车辆行驶在18米宽的单向四车道中,感觉非常开阔宽敞。隧道口上方独特的减光结构设计,让人们在进入隧道时,也不会感觉到光线由明转暗的强烈变化,实现视觉上的舒适转换。

为了保证隧道行车安全,深中通道还研发了智慧交通管控系统,通过安装在隧道内的各种“神经网络”传感器,能够主动、快速发现事故。

正式运营后,隧道中的驾车速度可以达到10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只需要四五分钟,就可以顺畅地在海底隧道完成一次穿越之旅。

海底隧道沉管段长5025米,由32个重达8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如何把双向八车道的隧道放进几十米深的海底?如何确保一次性精准对接、安装到位?这就和天上的北斗卫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项目启动时,恰逢北斗系统投入使用,团队引入北斗的力量,由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并且创造了连续7节管节毫米级对接的“深中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的误差5厘米。

海底沉管隧道首创了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的新装置,研发了11项专用装备及系统,最终接头在深约20米的水下,就像一个“巨型抽屉”被推出,实现精准对接、滴水不漏。最后一个管节E23一头跟E22管节实现对接以后,从这个“套娃”里面,利用水压和千斤顶把它推出来,实现对接。

沉管隧道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漏的?原来,每节管节的两侧都装有止水带,就像保温杯盖上的橡胶圈。最终接头推出后,与E24管节止水带初步压合,要抽排E24管节与最终接头间的水体,使这里形成真空,让两端更紧密地吸在一起。 

水下互通

东人工岛为首个水下互通立交

6分钟左右穿越隧道,就是东人工岛。东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西接海底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深圳端的门户工程。从空中俯瞰,T字形的主线隧道与两旁的匝道隧道桥梁,就像一只挥动着翅膀的海鸟翱翔在海面上。2017年开工建设前,这里还是一片海面浅滩。海砂填筑而成的岛体面积近35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足球场。

这里,海底隧道与路面上各条高速公路相互转换,与相邻路网衔接、实现多地互联互通。相当于一个水下隧道和路面上道路互相连接的枢纽,是我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为什么采用跨海集群】

跨越三条主要航道 既满足水运也满足空运限高

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为什么要采取采用“桥、岛、隧、水下互通”集群形式?

中山翠亨新区的横门互通桥上,是深中通道从中山到深圳方向的起点。从深圳来中山方向的车,在这里通过中开高速和广澳等高速公路联通。从横门互通行驶不到2分钟,汽车就驶上了深中通道中山大桥。从中山大桥向东、也就是深圳方向行驶约2公里,在非通航孔桥上还专门设计了万顷沙互通。车辆可以在这里实现中山、广州南沙、深圳之间的便捷互通。

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介绍,整个项目跨越伶仃洋海域三条最主要的航道,其中包括深圳侧的矾石水道,规划航运等级十万吨级,在深圳侧的上游有宝安国际机场。项目既要满足航运未来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航空限高的需求,桥隧组合方案比全隧方案更优。为了实现桥梁和隧道的快速交通转换,就在中滩设置了西人工岛。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也是深中通道桥隧转换的关键构造;从这里开始,深中通道开始了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部分,汽车将从西人工岛驶向海平面之下,最深的地方将会在海平面之下39米的沉管隧道中行驶。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也是世界最大规模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6分钟左右穿越隧道,就是东人工岛。宋神友表示,未来,珠江西岸与深圳机场以及前海实现快速交通转换,就是通过在东岸设置的高速公路,通过水下枢纽立交互通于一体。 

图片

【意义】

珠江口“A”中重要一横

拉近珠江口东西两岸时空距离

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画出美丽弧线,历时7年多,这一国家重大工程从施工图变为实景。深中通道不仅连通了深圳和中山、广州三座城市,更是联通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纽带。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围着珠江出海口形成了A字形布局,而深中通道正是“A”中的一横。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是中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通过匝道就可以连接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往北可以到广州,往南可以到深圳,往东可以到惠州。

作为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深中通道东人工岛设置有4条匝道,可将深中通道的主线与广深沿江高速的南北方向相连,实现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转换。

记者对比发现,深圳中山两地实现通行,如果驾车需要往北绕行虎门大桥,车程需约两个小时,此外也可以搭乘海上渡轮,用时约1个小时。

而未来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从深圳到中山驾车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是最快捷的跨江通道。

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康臣介绍,珠江口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之间60公里的范围之内,目前还没有一个通道,深中通道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它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已建成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4个公路通道。此外,还有多条通道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

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职雨风介绍,在建的还有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几个大的通道群建成以后,对珠江两岸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流,以及各种要素的有效配置,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几个大的方面交流,将其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一定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通车后,预计日通车量预计将达到10万车次。深中通道对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具有重大意义,将进一步拉近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提高大湾区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

图片

【影响】

深中已开通400多项“跨城通办”事项

在交通基础设施即将实现硬联通之际,珠江两岸城市之间的软对接正不断完善,不少城市依托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正在布局一系列的交通通行和产业发展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

这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就是位于深中通道西岸着陆点的中山市翠亨新区“湾区未来科技城”,该产业园由深圳与中山共建,规划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2024年建成后可容纳200多家企业入驻。

湾区未来科技城某入驻企业负责人肖俊承表示,深中通道通了以后,基本上20分钟左右就能到深圳,吸引力还是非常大。是在市场这一块,深圳很多客户去中山非常方便,他们公司也准备把整个研发落在未来科技城。

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当地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形态和功能基本成型,并开设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专窗,与深圳开通了400多项“跨城通办”事项,涵盖人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中山市大湾区办副主任刘登称,中山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协同一体化,共同构建“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格局,同时积极利用深圳科技创新的资源、平台、人才优势,赋能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完善产业政策的同时,深圳中山两地还正布局开通深中跨市公交,实现交通一体化,为两地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今年6月28日,深圳市与中山市共同签订了交通一体化的合作协议。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副科长孙荣介绍,以深中通道通车为节点,同步开通两市的跨市公交,目前我们配置的班次是按照每天3000人次的客流情况来配置,未来希望客流能够逐步提升至每天万人次。

深中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互联互通,也正带动湾区城市之间体制、机制的加速对接。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成造认为,深中通道明年建成通车,又将增加一条新的跨江通道,完善内连外通的高速公路网,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增强珠江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整合:易福红 实习生谢晨

来源:新华社 央视 南方日报等

编辑:易福红,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