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功入秋部分深圳人也成功“脱单”穿上外套了,接下来在日趋活跃的冷空气加持下,大家除了防寒保暖、及时补水、准时休息提高抵抗力,也要注意提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可能,我才28岁,还年轻“以前提到心梗,家总会忍不住把它和老人联系起来实际上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运动不足等原因心梗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年轻人发生心梗往往更为凶险。
据统计我国发生心梗的平均年龄为62岁但近几年来45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15-29岁、30-44 岁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以年均14.57%与 6.40%的比例上升。
叮叮叮……叮叮叮……”9月21日,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的心血管病科传来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急诊抢救间收治一名急性胸痛患者,请求紧急会诊!”
张医生接到急会诊电话,小跑到了急诊抢救间了解病情。
黄某,23岁男性患者,因突发胸痛1.5小时,首份心电图提示: II、III、aF导联ST段抬高,考虑急性心梗!
“迅速启用胸痛救治绿色通道!介入室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紧急启动介入室的同时,张医生紧急汇报心血管病科曾志聪主任。
“手术间准备完毕!”“手术专家已就位!”“各项保障措施全部开启!”
张医生在接到胸痛通道顺利“激活”后,立即陪护患者成功转运至导管室。
“患者仍持续胸痛!”
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接除颤仪、十二导心电监测、穿刺、造影……心血管病科主任曾志聪、副主任医师钟勇辉迅速顺利完成一切术前准备及病情评估。
冠脉造影显示:左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情况十分危急。
▲曾志聪主任带领团队在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
“立即开通血管,注意观察生命体征。”“闭塞病变球囊扩张成功植入支架!”心血管病科曾志聪主任亲自带领手术团队完成此次救治。
“19:06导丝通过患者血管”,此时距离患者到达宝安中医院大门,仅仅过了31分钟。
这位黄先生是个肥胖患者,平时有熬夜、抽烟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是引发心梗的高危风险因素。
术后,在心血管病科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综合治疗下,黄先生恢复良好,于9月27日康复出院。
“谢谢你们的及时施救,感谢曾主任团队高超的医术,让我重获新生,入院时胸痛得像刀割样痛,呼吸都痛,想不到做了支架植入术恢复得这么快。”出院当天黄先生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心血管病科医护人员的感谢。
总结
从就诊、心电图检查、抢救、进入导管室、手术再到CCU监护治疗,对于突发心梗的胸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在危机时刻,宝安区中医院医务人员齐心协力、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胸痛中心无缝对接地快速救治,充分体现了我院医护工作者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完备的应急反应系统。
年轻人发生心梗为何更凶险?
1 发病更为突然
老年人的心梗:常常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容易引发心绞痛,可以作为心梗发生前一个较为明显的警示症状。
年轻人的心梗:多是由很多因素导致患者出现高凝状态形成急性血栓,致使血管闭塞,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病更为突然,不易引起注意。
2 没有“备用血管”
老年人的血管:老年人的血管就像陈旧的水管一样锈迹斑斑,容易造成心肌缺血,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心脏会建立起血管的侧支循环,也就是在主要血管旁边长出像“小树枝”一样的侧支血管,进行自我保护,维持血氧的供给。
年轻人的心梗:年轻人的心梗来得突然,心脏血管还没来得及长出“小树枝”,就突然被堵塞了,因此心脏来不及代偿,更容易造成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等凶险的情况。
心梗并非悄无声息,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异常1:胸闷胸痛
心脏在排除不良情绪、休息不佳等的干扰后,出现一种像被一块石头压着的胸闷感,并感觉难喘气,甚至有胸痛的现象,很可能是心绞痛、心梗的前兆,建议到就近医院或社康中心做一下心电图检查。
异常2:心慌、焦虑
心慌焦虑就像是人的“第六感”。心梗发生前,人们会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等,若出现任何一种,最好及时检查,以免情况恶化。
异常3: 局部疼痛
很多心梗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局部疼痛的现象。比如肩颈痛、牙痛、上腹部疼痛、左手臂、下颌处等疼痛,这些是心梗发作前,引起的放射性疼痛,不要轻易忽视这些症状。
异常4:莫名多汗
如果在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脖子、后背、头皮、手心、脚掌等处一直出汗,要警惕。尤其是一段时间反复出现类似感冒发热的症状,建议及时检查。
做好7件事,预防心梗发生!
01 起床慢:清晨是心梗的高发时段,早上起床时动作要轻缓,醒来之后最好静坐5分钟,然后再下地走路。可以喝200毫升温开水,晨练动作也要轻柔缓慢。
02 忌猛力:心梗常发生在需要突然发力的时刻,如厕、搬东西、猛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过大。
03 多饮水: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健康成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要分多次、小口喝、慢慢咽。
04 控三高:将“坏胆固醇”控制在0.2~4.11毫摩尔/升以内,但“三高”患者及吸烟的人最好控制在2.6毫摩尔/升内。
05 戒烟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诱因,酒精摄入量与高血脂、脑溢血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果断戒烟、戒酒,并远离二手烟。
06 管住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日常应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和豆类或其制品,少吃肥肉,限量饮酒等;每人每天吃盐不应超过5克,并少吃腊肉、熏鱼等高盐食品。
07 迈开腿: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游泳、快步走、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本文作者:深圳宝安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方洁妮 林丰夏
编辑:李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