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美重提往事,称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引进越多“袁玉宇”越好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2023-11-29 07:37
图片

从2014年在科学上成功鉴定M1病毒为一种“新型溶瘤病毒”,到2015年带领团队共同创业,再到将抗癌原创新药M1打到人体内,中山大学原副校长颜光美团队整整花了9年时间。

九年时间过去了,颜光美团队研制的“注射用重组溶瘤病毒M1”获批中日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广州抗癌原创新药再添新战绩,并开始让患者获益。

面对前来调研的南都团队,颜光美谈了他对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

图片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广州威溶特创始人及董事长颜光美。1995年,他曾发起包括他在内的“12名博士集体归国行动”,共同参与祖国建设。回国后,他和刘悦伦博士(广州市政协原主席)共同发起倡议,执笔起草了建议文件,促成了广州“留交会”(现为“海交会”)的举办。

01/

20年前就启动和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广州为何没有做成全国“第一城”?

在新药研发这个领域,有一个特点,就是抗跌性特别好。美国的大药厂如辉瑞、礼来,都是百年老店。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礼来就两个药,一个是治疗老年痴呆(学名“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是减肥的。

苏州市的大学和医学机构在国内不算超强,但为何它的生物医药能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广州具有全省垄断性地位的医学资源,其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化工作早在20年前就开始启动和布局,比如生物岛的建设、留交会的举办。但为什么广州的生物医药没有转化出一股非常强大的产业力量?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支持本土企业临床研发的力度不够。临床试验的基础资源,具有全球通用性,并不存在地域性限制。做一期临床试验需要的资金以千万元计,目前广州虽然出台有政策,希望研发公司的新药能留在广州进行临床试验,但资金支持额度远远不够,而且采用“后补”政策而非“先补”。

二是政府风险基金怕担“风险”。特别是政府基金在资助企业时,它本来是“风险基金”,但最终都会变成“无风险基金”。基金人最喜欢投IPO,因为虽然贵点,但肯定赚。这或许与广州千年古城的稳健气质有关。总体而言,不愿意承担风险,也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的制约因素。

02/

广州若要建成“创新之城”

需要更关注年轻一代的人才

广州如果真的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之城”,建议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年青一代身上。1996年我回国时,未满39岁,直接走到副校长的位置上。

十几年前,我作为组长,曾参与广州市一个科技项目的申请遴选工作。一位名叫袁玉宇的年轻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他才28岁,从美国拿了博士学位PhD,却愿意来广州创业。我在小组发言时说:“这样的年轻人,无论他现在的项目如何,一律要在制度范围内优先考虑他,他这个项目不成,我相信他一定会把第二个、第三个做出来。”后来广州市给了他400万元的第一笔支持。现在,袁玉宇的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普医学,SZ 301033)发展得很好,已经上市了。如果广州有100个“袁玉宇”进来,那不得了。

30年来,广州出台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还开风气之先创办留交会并一直举办至今。30年过去了,如果不与时俱进对政策进行升级迭代,那么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的因素,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03/

目前人才政策侧重“过日子”

需要转到“帮扶创业”上来

据我观察,现在人才政策的内容,还是侧重“过日子”,比如考虑小孩如何上学,给三房一厅等,还没有转到“关注人才如何更好地创业”。广州的孵化器,尤其是政府背景支持的孵化器,同样也需要迭代升级的版本。

现在回国创业的人才,他们的需求已经从“过日子”转到“要创业”这个阶段,所以更应关注他们的创业需求:一如何融到资,二政府采购如何对他们早期产品的支持。广州能否在这方面带头做点事?像广州产投成立的2000亿元母基金,能否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对基金管理的KPI考核,是不是也可以在时间上、成功率上,适当宽容一些,这些都值得好好思考。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杨诗莹 杨曦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深调研

6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