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的“先发地区”,昔日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为南海带来了发展红利,由此而来的低效碎片土地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如今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掣肘。要破局,就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也正是南海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要义。
今年以来,南海区突出区、镇、村、社四级联动,大力推动强县促镇带村,在城乡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基层治理、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11月上旬,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公布,佛山市南海区共有1个镇、12个村上榜。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
空间格局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共进
近年,南海区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也是全省唯一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在落实“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南海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比如,南海探索建立“房券”“绿券”等“三券”制度,并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强,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文推广;2023年,南海区成功入选国务院大督查土地计划指标奖励名单,获得了1000亩国家专项指标奖励。
依托于土地空间格局的优化,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产业动能转换加速。今年1-10月,南海全区招商引资签约投资总额1004.73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一方面,南海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家具等12个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超2000家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2023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占全市46%。另一方面,以“两高四新”产业方向为引领,加快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四新”产业实现从分散布局到链式发展,围绕新型储能已布局完整产业链。
多点发力
激发城产人文深度融合新动能
如果说土地和产业的协同共进拉开了南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那基层凝聚力、发展活力、农业农村潜力、生态魅力则为促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无限动能。
南海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优化权责体系,重构经济社议事决策制度,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领导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南海支持镇街特色化发展,如支持桂城街道冲刺“千亿镇街”。支持里水镇打造高质量发展典型镇,推进中心镇省级示范样板建设。同时,支持各镇街聚焦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镇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九江镇着力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及销售等,推动渔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西樵镇全力推动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文旅推动乡村振兴。丹灶镇奋力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狮山镇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乡镇建设,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共进。大沥镇努力打造“中心大沥”,以千灯湖中轴线北延为契机,推动科创回城、工业上楼、商贸转型。
南海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实施“种业+”计划、做优做强“1+3+X”产业园区载体等,扎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深化“三资”管理服务改革,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运作等,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此外,坚持以绿美南海建设为牵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全力推进万里碧道南海段建设,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12个万亩、千亩公园。南海,在提升城乡品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更扎实的成效。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西部片区的九江、丹灶、西樵三镇GDP占全区比重同比去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全区19个村社两级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的薄弱村(社区)中有11个“摘帽”,亿元村数量45个、争取5年左右增至65个。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编辑:李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