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伶仃洋,深圳和中山实现“历史性”牵手,中山朝着充满想象的“湾区入口”又近了一步。作为深中通道珠江西岸登陆点,一个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主战场”正在这里形成。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主办的“深中融合互动发展深调研”正式启动。此次调研走访将紧扣深中通道对深中融合发展的实际意义,对中山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进行调研走访,最终形成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在“大桥时代”中山乘势而上的决心和魄力。
11月28日上午,随着海底隧道管内压仓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海底隧道实现贯通,这也意味着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迈向2024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深中通道迎来历史性进展。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正式动工建设,全线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深中两地车程从目前的两个小时缩减至半个小时以内,拉进了粤东和粤西的距离,对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中山对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力争在“十四五”期末总体建成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 “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
打开地图,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跃然纸上。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这也是近年来中山交通发展的攻坚方向。向东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建立起直接的交通联系,对于深中两城在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以及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从区位上看,深中两城位居珠江口东西两岸,跨越伶仃洋两城直线距离不过数十公里,两两相望却没有直接的陆路交通联系,从中山去往深圳,陆路需取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通道,耗时需2小时以上,建立起直接高效的交通联系势在必行。
纵观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发展,桥梁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2012年11月,深中通道“东隧西桥”推荐方案正式公布,深中同城化的蓝图呼之欲出。2016年12月28日上午,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9艘大型船舶齐聚。随着船笛鸣起,其中4艘抓斗挖泥船和耙吸船开始作业,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由此正式开建。
瞄准深中通道2024年通车目标,当前中山正积极做好对接深圳交通一体化各项工作。其中在高速公路方面,中山市规划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涉及12条高速:“四纵”指东部外环高速、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西环高速(含小榄支线),“五横”指广中江高速及佛江高速、中江高速及南中高速、中开高速及深中通道、西部沿海高速、香海高速。
“四纵五横”中,现有8条已通车,深中通道通车时中开高速等2条高速将争取同步通车。今年,中山市将完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强干线路网规划建设,推进石岐河特大桥、西海大桥扩建工程等项目动工,实现坦神北路、南二环(南外环延长线)建成通车。
到2025年,中山市高速公路密度将达到20.6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位居全省前列,中山市与周边所有城市中心城区将实现一小时通达的目标,从全市所有高速出入口出发,都可以在30分钟内进入深中通道。
谋划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高效通达湾区各城
今年3月30日,南中城际项目工程在翠亨新区香山站举行动工仪式,这标志着中山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中山直接参与建设且跨越中心城区的首条城际铁路,南中城际建成后将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在建中)贯通运营,与广州地铁22号线、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在建中)跨线运营,也就意味着将来从翠亨新区出发,无需换乘便可直达珠江新城,快速抵达广州机场;此外,南中城际在翠亨新区预留向珠海方向延伸以及接轨深中城际的条件,实现新区和珠海、深圳的快速通达。
进入到下半年,南中城际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继南中城际兴中站、石岐站前期工程陆续启动后,位于东区濠江西路的岐江新城站以及位于火炬开发区世纪一路的火炬站至火炬东站区间正式开展前期工程施工。
南中城际未来将实现公交化运营的城际铁路模式,班次发车频率约为6分钟一班,高峰时有望达到2.5分钟一班。南中城际是中山首条直接参与建设且跨越中心城区的城际铁路,也意味着中山即将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交通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变迁,也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将进一步激发中山的区位优势,点燃中山的经济活力。
除了加速推进南中城际建设,中山正在积极争取深中城际尽快纳规,谋划推动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中山正昂首迈进轨道交通新时代。此外,南都记者还了解到,随着深江铁路洪奇沥水道公铁大桥首桩浇筑完成,深江铁路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桩基施工阶段,项目预计在2025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前海与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区将实现高铁互联互通。
据了解,轨道交通方面,中山市规划的“四纵三横”轨道交通网中,既有项目2条,在建项目2条,正在推进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的2条,积极谋划的1条。通过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中山全面对接深圳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之下,让城市之间的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流更加高效、快捷。
加快公共交通融合出行更为便捷多样
从地缘上看,中山比邻广州、顺德、珠海、江门,与深圳隔江相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跨城上班族的数量与日俱增,城市之间居民的往来更为密切,跨城出行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公共交通系统是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实现同城化的重要支撑,也为同城化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担当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角色。中山公共交通服务是否完备,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当前中山的跨市公交已辐射到珠海、顺德、江门、南沙。未来,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中山的跨市公交版图有望扩大至深圳。
今年5月份,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深中跨市公交博览中心公交枢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公示”。公示信息显示,项目用地位于中山市博爱六路南侧,中山市博览中心西北角,现状为社会停车场。拟新建一座公交枢纽站,对接深中跨市公交线路。
深中跨城公交将串联起翠亨新区马鞍岛和岐江新城这两大中山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片区,以及目前中山市中心区域、主要镇街等。此外深中航空港项目,将通过跨市公交实现中山到深圳机场无缝对接,极大缩短通行时间,进一步增强两地互联互通。
深中跨市公交开通后,将大大缩短深中两市公交往来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为深中一体化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经济的公交服务。按照规划,中山还将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 “一卡通”服务,届时从湾中心城搭乘跨市公交往来深圳更加便利、快捷。
此外,2023年5月底签约的深中航空港项目,将通过跨市公交实现中山到深圳机场无缝对接,极大缩短通行时间,进一步增强两地互联互通。
优化交通接驳快达 5 个国际机场
除了陆路交通,中山也在不断地织密水上交通网络。在翠亨新区,中山港新客运码头正紧锣密鼓的建设中。2017年8月18日,中山至深圳机场福永码头正式开通水路客运航线,翻开了中山与深圳水路客运的通航历史,单程航程约21海里、航行时间在45分钟左右。未来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启用,航程将从现在的21海里缩短为13海里、航行时间约28分钟,也就意味着从湾中新城出发,通过水上交通半小时左右便能抵达深圳。
按照规划,翠亨新区将建设大湾区一流港口。强化与湾区港口协作,探索联合组建全球港口联盟。高标准建设码头片区综合体项目,携手广深港澳共同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航服务体系,带动提升翠亨新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实力。提升客运港能级,开通至香港、澳门的航线,增加深中海上往返轮渡班线。优化中山港新客运码头 (马鞍港区) 的陆路交通接驳配套,依托水上航线、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打造一体化综合换乘枢纽体系,提高辐射力,实现客流快速便捷集散。
在航空运输方面,中山虽然没有机场,但周边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湾区5个国际机场。为完善跨区域航空服务、打造机场群服务核心区,中山计划设立深圳机场、香港机场翠亨新区候机楼。优化陆路交通接驳配套,通过“零距离换乘”融入大湾区航空航运网。依托广中珠澳高铁、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珠城际中山支线 (规划) 等加强与周边机场的无缝对接,实现快速到达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湾区 5 个国际机场。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实习生 黄敬奎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编辑:刘贤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调研|“桥”见中山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