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十楼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文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作协、宁夏人民出版社承办。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北京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吴文学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副处长陈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周志宏,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胡芳,宁夏作协秘书长马武君,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总编辑薛文斌,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何志明,宁夏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阿娜河畔》责任编辑管世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阿娜河畔》责任编辑李婧婧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研讨会。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主持研讨会。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重庆作协副主席、新疆兵团作协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王凯与会研讨。会议由韩敬群、李蔚超担任主持。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作家阿舍。
阿舍,维吾尔族,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作品荣获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散文一等奖及第十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中短篇小说一等奖等。
《阿娜河畔》是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第一代人明双全、李秀琴等无私地为边疆建设事业和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第二代人明中启和明千安两兄弟则在时代面前做出了坚守和开拓两种不同选择。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时期中,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边疆,为边疆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他们与原住民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立意有高度、题材有特色、叙述有温度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
纳杨在致辞中表示,《阿娜河畔》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的又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该作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史的书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表达。《阿娜河畔》较阿舍之前的作品更大气,具备更为宏阔的思考视野、更为深邃的情感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比较陌生且神秘的。读了这部小说,我对兵团有了另外一种感悟,虽然那里自然环境很独特,人们互相之间的思维方式也许有差异,但是情感是相通的。全国各地的人们汇集到那里,以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心怀沙漠变良田的美好愿望,不辞辛劳,开垦农田,建设家园,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独特的兵团精神。同时他们也有和其他地方人们一样的情感,或深沉内敛或热烈奔涌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是最能打动读者的。”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
翟德罡在致辞中表示,作家阿舍的《阿娜河畔》是北京与宁夏合力出版的一部重点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二期名单,作品立意有高度,题材有特色,叙述有温度,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和出版价值。同时,《阿娜河畔》不仅是讲述边疆故事的新探索,更搭建起北京与宁夏文学界的合作桥梁。我们希望与宁夏加强合作、加深交流,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文艺原创精品。
北京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吴文学。
吴文学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是《阿娜河畔》的第一批读者,小说中,明双全、明中启、成信秀等一代代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与坚韧顽强让人深受感动,彰显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今后,北京出版集团将继续团结凝聚作家,出版精品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
雷忠在致辞中表示,《阿娜河畔》是填补宁夏题材空白的创新之作,它拓展了宁夏文学创作的书写疆域,拓宽了宁夏小说创作的文学边界。“阿舍拥有文化融合的生活背景,独具与众不同的创作路径。她将创作视角放置在常驻于心底的故乡记忆,在时代洪流中关注个体的人生与命运,深入挖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学资源,让《阿娜河畔》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彰显了宁夏作家非凡的独特创造,呈现出鲜明的文学品格。”
为兵团著书立说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
贺绍俊表示,阿舍心里有爱,笔下生情,她在用新的方式去书写小说中的人物,她疼爱他们、理解他们,并通过他们写出了人性的美好。“《阿娜河畔》写了两代人的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在重复以前的套路。在那个胜利后的革命时代,爱情虽然没有浪漫的关怀,却有着黄金般的重量,这种重量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带来的。”贺绍俊强调,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阿舍个人的姿态、情感和世界观与小说的主题完全一致,有阿舍这样的写作,我们的文学就会多一些人类之爱。”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
胡平认为,《阿娜河畔》表面上在写婚姻、爱情,实际上写的是兵团的精神——持守。“这部作品把兵团史诗性的一面写了出来,写出了兵团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兵团的精神。作家将主要人物明中启刻画得非常深入,从明中启身上描摹出了扎根边疆的精神。大多数人都会急着往前走,但终归需要有人留下来守护一方。这种构思不是报告文学式的,而完全是小说式的,它使得读者能够读进去,最后领悟到兵团的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
“《阿娜河畔》是近几年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白烨认为,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当中又包含着很多复杂细微的感情。“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几代人的人生,从大的方面写出了兵团的建设,以及兵团人的付出和奉献,小的方面又写出了普通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信念,写出了他们自带亮光的人生跋涉。”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
梁鸿鹰表示,《阿娜河畔》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几代人生命中的兵团,“第一是自然条件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是兵团发展与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所面临的考验之间的矛盾;第三是个人情感、灵魂所面临的冲突,这当中既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冲突,也包括自我内部的挣扎;第四是兵团发展与改革重组之间的矛盾”。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阿舍对新疆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重庆作协副主席、新疆兵团作协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
作为同样书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作家,张者讲述了他和阿舍在写作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阿舍的经历跟我基本相同,我们有共同的少年时代。但我们的写作又有不同,她是女性,我是男性,她的写作是那么平静自然,像沙漠中温柔的沙粒一样。而我的写作则像狂风、沙尘暴,状态完全不一样。”张者感慨写兵团的人太少,当他写兵团的时候,他常常感觉像是在沙漠中独自远行,“希望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和阿舍这样的作家一起组成‘兵团作家群’,为兵团著书立说”。
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阿舍很好地处理了人和历史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的关系。而且《阿娜河畔》借用一个富有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组织处理了人和土地的关系。”刘琼认为,《阿娜河畔》最终的聚焦点在于对人性实事求是的书写,“作品建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以此拓展出了人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一个农场,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小到大,再从有到无,经历了一个哲学性的变更,个体在其中的到来和离去,奉献和牺牲,都从侧面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阿娜河畔》不仅有历史的深度、长度、高度,还蕴含交织着人物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
李林荣认为,在《阿娜河畔》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兵团的特殊生活场景和集体劳动中,相濡以沫,歌哭与共,挣扎并且奋斗着,铸成了跨越家庭和家族伦理关系的爱的共同体。“在共和国历史上,兵团建设是独具光彩的一页,这方面的题材过去偏重于以报告文学或英模事迹的纪实写法呈现,从作家个性化的人生体验中提炼转化来的长篇小说还不多见。《阿娜河畔》的行文语态、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恰如其名,处处显露着细切聚焦情感纠葛的女性叙事特质,对粗犷阳刚的兵团题材做了饶有新意的开掘。”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
饶翔认为,《阿娜河畔》是一种地方性的历史书写,“阿舍通过地方风景、人物命运、家庭生活来进入历史,通过小的情感去见证大的历史,这部小说致敬了阿舍曾经生活过的那个特殊地域的历史,以及作家父辈所经历的历史。兵团所建设、发展的农场,最后消失在了历史洪流当中,文学要为消失者留影,阿舍以她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不仅在小说中留住了父辈的历史,也留住了在中国的发展中那些消失之物的历史,这是特别重要的。”饶翔表示,阿舍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舒缓的叙事节奏,与静水深流的阿娜河水一起,形成了一种“慢”的文学气质。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岳雯称赞,《阿娜河畔》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而阿舍用情感、婚姻、爱情作为进入史诗的角度。“《阿娜河畔》写的是一个成熟的心灵如何面对爱情、承受爱情,以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小说可以让我们发现爱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面向,爱情不仅仅是它本身,更是一面透镜,让我们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承受着怎样的心灵磨难,以及这一切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回到生活、情感和人本身的写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
“《阿娜河畔》有着‘天然去雕饰’的质地,有着朴素之气。”张莉评价《阿娜河畔》是回到生活、情感本身,回到人本身的写作。“这部小说首先是非常厚重的情感之作,是有情的写作。作家重塑了兵团人们的情感,她对世间的理解饱含着深情爱意。所以读者会在小说中看到,陌生人因为在兵团生活而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血缘关系。”张莉认为,当作者把写作对象当成一个“人”来平视的时候,小说就有了复杂性和可信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
徐刚认为,《阿娜河畔》里面有三个主人公:时代、地域与一代一代的兵团人。“读完这部小说,有一种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刷过后的宁静感。整个故事围绕着情感展开,人物的情感纠葛构成叙事向前推进的唯一动力,情感的戏剧性也为整个文本带来了阅读的魅力。”徐刚补充道,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爱情的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父辈的爱情可能是某种样貌,但真实的历史未必是这样。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会对历史做一个重构,这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魅力来源,这部小说的魅力也恰在于此”。
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王凯。
“看完这部作品,让我的年龄、身型和世界都变小了,我似乎回到了故乡的原点,变回了那个兵团的少年。同时,它又让我的信心、心胸和格局变大了。”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曾任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社会事业部副部长、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凯在新疆学习、生活、工作二十余年,他感慨,读完作品回想起了很多深埋在心底的回忆。“阅读《阿娜河畔》令我深有代入和共情之感:第一是作品当中所描绘的热火朝天建设兵团的时代感;第二是五湖四海皆兄弟的亲切感;第三是大西北特有的颗粒感,粗糙、顽强,而又坚韧;第四是无根即扎根,无华即芳华的力量感;第五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认同感。”
作家阿舍。
阿舍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艺、创作理论上的指导与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她感慨,专家们的发言拓宽了小说的内部空间,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她会把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作为自己未来创作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我的感激之情不胜言表,只愿将大家对我如此盛大的关怀和好意化作一股持久的心力,让未来的写作呈现更加丰富、坚实的质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
活动最后,胡晓舟作会议总结,她对领导和专家对《阿娜河畔》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阿娜河畔》是一部有情的小说,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中,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坚守尤其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肯定。在这部小说中,每个普通人不断消解着命运的创痛,同时也不断奋斗和奉献,享受着生活的馈赠,追求着自己心中高贵、纯洁、温暖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阿舍的叙述基调温润、绵软、平静而自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透露着一种坚定不移又清澈明亮的气质,让小说艺术真正回到了生活、情感与人的本身。”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