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数智”转型再塑中山制造新优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3-12-04 16:16
图片

开栏语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伶仃洋,深圳和中山实现“历史性”牵手,中山朝着充满想象的“湾区入口”又近了一步。作为深中通道珠江西岸登陆点,一个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主战场”正在这里形成。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主办的“深中融合互动发展深调研”正式启动。此次调研走访将紧扣深中通道对深中融合发展的实际意义,对中山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进行调研走访,最终形成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在“大桥时代”中山乘势而上的决心和魄力。

在鸿利达中山基地办公大楼,硕大的玻璃窗像一块巨大银幕,深中通道长虹卧波的壮阔画面一览无余。多年前,该企业在深圳发展面临增资扩产的需求,便将目光放在了周边城市。基于区位、交通、政策等因素的综合考量,2014年鸿利达选择落户中山翠亨新区。如今,鸿利达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超过预期,人均产值翻了两倍以上。

图片

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建设现场。(摄影:沈仲)

2022年7月,广东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更好地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在产业上的融合发展,一方面,中山立足制造业之基,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与珠江口东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联动,再塑中山制造新优势;另一方面,中山吹响“工改”攻坚号角,为企业增资扩产“扩容”、转型升级“提质”腾出空间,同时也为中山企业回归家乡、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重点合作项目提供广阔的舞台。

打好样破困局

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今年年初,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全球“灯塔网络”新增18家工厂。其中,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简称“纬创中山厂”)入选,成为中山首家全球“灯塔工厂”。“灯塔工厂”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与麦肯锡咨询公司于2018年开始启动全球遴选,是工业4.0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工厂,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作为中山首家“灯塔工厂”,纬创中山厂的数字化智能化实践代表了全球智能制造的先进方向,对中山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图片

辰元不断提高生产线的智能自动化水平。

在中山辰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无人仓库里,AGV智能小车在仓库和车间穿梭,通过地面上一个个二维码,小车们直接从云端系统接收指令,承担起原料入库、车间原料配送、生产成品出仓等运输工作。2018年迁入新厂后,辰元科技开始5G数字工厂建设,在云端建起“数字工厂”,信息一体化应用覆盖供应商、采购、研发、生产、仓储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生产效率、产品达标率较以往均有大幅提升。

在美的环境电器的生产车间内,员工通过看板及时下达指令,自动化生产设备联机后,能实时采集生产关键数据,挥舞的机械臂不停进行相应操作。过去这一个区域需要100余位员工,如今只要6个人就能高效完成同等量任务。2021起美的环境电器坚持“智改数转”,已拥有121条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了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智能物流等全价值链端到端的系统应用,结合5G工业网络、AI人工智能以及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运营平台。2022年企业相关指标较上年整体提升:市场的维修率下降了50%;运营成本整体下降了27%;人均的产值整体提升24%。

在大洋电机数字化生产车间,通过工厂数字化管理系统能监测每条生产线的实时产量、质量信息,包括员工在岗情况,完成当日的生产计划后每位员工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或者手机查看到当日的计件工资。工厂管理者可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管控,特别是异常的管理,让管理的效率大幅提升。据了解,目前大洋电机在纳入统计的生产装备设备总数量中,实现感知(数据采集)的装备设备数量占比82.69%,能接收数字化系统(工业软件)操作指令的装备设备数量占比77.49%。从企业效益来看,2021年大洋电机研发费用增长4.8%,而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28.82%、238.72%。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的途径,然而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低,在规划数字化转型方案时往往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与转型路径,同时也面临工业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不足的短板。包括纬创资通、辰元科技、大洋电机等企业,数年前就在“数智”化转型道路上开疆拓境,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与此同时,中山针对“数智”转型企业推出一系列帮扶政策和举措,打破了企业“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的困局。

南都记者了解到,为加速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2年中山市先后出台了《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中山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银行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前者聚焦标杆企业、标杆平台、示范园区、产业集群等内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全链条、全领域、全要素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产业链协同创新政策进行了强有力补充;后者围绕进一步加强中山市产业园区数字化管理、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工作,力争到2025年,支持10个以上产业园区数字化管理,推动10个以上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建设5个以上产业集群数字化服务平台。

提效率促效能

智”转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日,“中山企业家日”启动仪式举行。现场,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为10家企业颁授了“中山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牌匾。南都记者了解到,2022年初,中山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每年将认定不多于10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每家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500万元。数据显示,2022年,中山共有157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计划投资总额252亿元;5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占比超过12.4%。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踏上“数智”化转型之路,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一。

图片

榄菊生产总部智慧工厂项目效果图。

2022年9月27日,榄菊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迎来重大节点——生产总部智慧工厂项目奠基。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年产值超6亿元,榄菊小榄工厂将成为行业乃至全球领先的灯塔智慧工厂。南都记者了解到,榄菊集团生产总部智慧工厂项目已入选中山市传统产业升级技术重大专项和中山市传统优势产业揭榜制重大科技项目。

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建华时常回顾榄菊40年的发展历程,由烜赫一时,到陷入低谷,甚至濒临倒闭,再到涅槃重生,榄菊的成长史,也是中山众多传统制造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一个缩影。“没有一个企业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榄菊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危机,我们通过多次的变革、创新,最终走出困境,不断地壮大、发展,从一个地方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国内、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未来榄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

“实现智能化之后,对我们的产品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和成品率的控制大有帮助”。骆建华称,通过智慧工厂的改造,制造成本得以大幅降低,让企业在综合制造成本、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会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希望榄菊的转型升级,为更多小榄、中山的传统制造业,提供一个转型的借鉴和参考,共同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骆建华表示,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近年来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只有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才能为“中山制造”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服务提质政策契合

企业回归看好中山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本土制造业为中山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成为中山制造业发展的一道坎。今年,中山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足见中山在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决心和魄力。

2022年,中山市吹响了“工改”攻坚号角。而中山“工改”却是一块十足的“硬骨头”——中山市工业用地中,50%的宗地在5亩以下,70%的宗地在10亩以下,80%的土地掌握在私人或者私营企业手上,土地碎片化极端严重。

增资扩产“扩容”,转型升级“提质”,是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路径,而“工改”则是两大发展路径的根本。让不少企业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无论是部门、镇街,还是企业、群众,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共识不断凝聚,“小散乱”的发展空间得以重塑,产业版图将迎来重构,村镇城市建设风貌因此而改变。从数据来解读更为直观——2022年,全市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超1.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批复改造方案62个,涉及用地3317亩,成绩远超过去三年总和,预计新增投资额近650亿元。

今年1月28日,中山市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和四套班子成员起立向企业家致敬,站着脱稿和企业家来了一场交心之谈,还将手机号码向企业家公开,“你们有增资扩产需求的,有总部建设需求的,可以直接报给我,我和市长来当你们的服务员,当好你们的后勤部长”。沙场赛马马蹄疾,中山全市上下燃起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为中山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月17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建华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委书记郭文海代表中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建华控股响应“榄商回归”号召、积极回归家乡投资兴业表示感谢。

中山企业的回归绝非偶然。近年来,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政策导向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十分契合,这也是本土企业纷纷回归的根本原因。据了解,中山腾出超1.4万亩的产业发展空间,为早年因没有空间增资扩产被迫外迁的中山企业提供了回归家乡发展的广阔舞台。而中山企业的回归、诸多优质项目落户中山,也印证了城市吸引力的提升,同时也是企业家看好中山、相信中山的最好证明。

采写:南都记者刘贤沛 吕婧 实习生黄敬奎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刘贤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调研|“桥”见中山高质量发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