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然也拍到极光了!真是活久见!”
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北京怀柔、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出现极光,不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拍摄到这一美景。中国国家地理频道称,这是“北京史上第二次极光影像记录”。
地磁暴是什么呢?中纬度地区的北京罕见发生了极光,那么这一次地磁暴是不是很严重,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是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拍摄的极光。 新华社发
画面有多美?
高强度极光点亮漠河夜空,北京也拍到
12月1日,在漠河市北极村出现极光美景。紫红色和黄绿色的极光变幻着色彩,伴随着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绚丽舞动。
据了解,本次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出现极光,是因为地磁暴活动。在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当磁指数较高时,极光将爆发强烈。
漠河,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国内观测极光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年都有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极光。今年以来,漠河已经多次出现极光。
12月1日晚上,除漠河外,黑龙江省其他城市也出现了极光美景。
更令人称奇的是,位于中纬度的北京,也拍到了极光。“北京极光”这个话题一度登上了热搜榜。
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摄影爱好者在极光下留影。 新华社发
地磁暴是什么?
太阳爆发时引发地磁场变化
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它实际上是地磁暴的“副产物”。
那么,地磁暴是什么?
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的太阳爆发的活动。地磁产生至少有35亿年历史,它通过地球内部延伸到宇宙中,形成地球磁层,这个磁层可以阻挡太阳带电粒子流的侵害,保护地球的大气层和自然生态。
我们知道,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当太阳爆发的时候,就会发生日冕物质抛射,一次抛射就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数百数千米每秒的高速抛离太阳表面,不光是巨大质量与速度汇聚成的动能,它们还携带着太阳强大的磁场能,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这就叫地磁暴。
地磁暴,就是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扰动现象。它有专门的强度等级,研究中常用Dst指数来分级,在实际的预警应用中则采用Kp指数来分级,Kp指数最高是9级,属于特大地磁暴级别。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 ,北京时间4月24日2时至8时,发生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过程的Kp指数为8。4月24日凌晨,地磁暴在新疆克拉玛依引发了绚丽的极光,也曾引发网友热议。
这是自2019年12月太阳进入第25个太阳活动周以来,最强的一次地磁暴,也是近20年来最强的一次过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薛炳森表示,该次地磁暴是由伴随M1.7级太阳耀斑的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的,是典型的太阳爆发。
极光是什么?
实际上是地磁暴的副产物
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当日冕物质携带着太阳的能量与地球相遇后,其中一部分会随着地球磁场进入两极,并与距离地面一百到四百千米高的大气层发生撞击。
撞击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交换,这些能量在被大气原子与分子的核外电子吸收之后,又快速得到释放,释放的结果就是产生发光。
绿色与红色极光便是来自氧原子,紫色与蓝色极光则往往来自氮原子。
中低纬度
为何能看到极光?罕见吗?
据了解,2024年仍是太阳的活跃年。这就意味着至少在这个冬天里,我国北方还有可能看到极光。
极光都是在高纬度能观测到,北京处于北纬40度左右,为什么也能看到极光?中纬度地区发生这样的极光现象罕见吗?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介绍,由于我国地磁纬度较低,即便是较强的地磁活动发生时,也很难发生明显的极光现象。
不过,极光发生的高度往往在100公里甚至是300到400公里的高空,如此高的高度,足以跨过上千公里的地平线,当遇到合适的条件时,也可能在我国极北地区(比如新疆、黑龙江的最北端地区)见到极光的。所以,这次较之纬度更低的北京也有人拍到了极光。
据记载,地磁暴厉害的时候,甚至在赤道地区都能看到极光。
热门科学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说:“北纬45度以北的朋友只要天气晴好,出门望向北方都有可能看到极光。”“根据最新预测,目前还有4个太阳风暴正在奔赴地球,高纬度地区的极光活动将持续活跃,东北、新疆北疆未来几天仍有可能看到极光。”
北京星空摄影师浦石12月1日晚在北京怀柔拍摄到的极光现象。新华社发
为何是红色?
极光距地球200~300公里以深红色为主
在我国观测到的极光大多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大部分极光集中在地球上方的90~400公里。
在一张《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绘制的人类观测极光示意图上,其中在300公里以上,极光以浅红色为主,200~300公里以深红色为主,100~200公里以绿色为主,100公里以下则是蓝色、紫色或多种颜色混合的颜色。
因为地表有一定弧度,使得地球本身会遮挡一部分远方的物体。如果观测点离极光太远,就只能看到高度更高的红色极光了。因此,在中国看到的极光大都是红色,而在北极圈内看到的多是绿色。
漠河市融媒体中心12月1日晚在黑龙江漠河拍摄到的极光现象。新华社发
能否预报?
太阳活动发生8分钟后可知晓
本次地磁暴活动,中国气象局发布了预警。此前,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预报,11月30日、12月1日、12月2日可能出现地磁暴活动,其中,12月1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4日可能小到中等地磁暴。
那么,为什么要预警?这是不是意味着极光也可以预报呢?
专家表示,当太阳日冕物质抛射或者太阳耀斑爆发后,会以光速传播到地球,人类在上述太阳活动发生后约8分钟便可知晓。而太阳带电粒子流的传播速度则要慢很多,大概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地球,因此,人类可以对于可能出现的地磁暴进行预警。
【影响】
威胁航天器安全
地磁暴会带来什么影响?极光虽好看,但越绚丽的极光,意味着地磁暴越强烈。
中国气象局提醒,在地磁暴影响之下,空间站可能因大气拖拽造成轨道高度下降,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航空飞行将面临通信环境变差和跨极区辐射的双重风险;对于公众,尤其是信鸽玩家和极光爱好者,未来几天要时刻注意空间天气信息。
随着磁暴活动的逐渐加强,地球高层大气被不断加热,进而膨胀并扩散至更高的空间中,这给航天器在轨飞行制造了额外的阻力,产生类似拖拽的减速作用,降低航天器轨道高度,而高度的降低对应着更加稠密的大气环境,会进一步带来更大的飞行阻力。
这样就形成了飞行速度减慢——高度降低——阻力更大——进一步减速——高度更快降低的恶性循环,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2022年2月,由马斯克创办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49颗星链卫星发射升空。由于受到地磁暴影响,其中38颗“星链”卫星无法进入轨道。而当时的地磁暴强度只是最小级别。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薛炳森表示,轨道高度在300公里以下的卫星受地磁暴影响是非常大的,而SpaceX的“星链”当时的轨道正好处于这一高度范围内。经过对比可以发现,2022年2月的那场地磁暴和今年的特大地磁暴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威胁地球短波通信
除了威胁航天器运行,地磁暴还会威胁地球短波通信。短波通信是一个严重依赖地球电离层的通信方式。
当有地磁暴发生时,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在电波原有的接收点接收到的信号会大幅度衰减,甚至完全接收不到,从而造成短波通信的中断。
电网和地下管网受影响
此外,强地磁暴影响期间,电网和地下管网(如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海底光缆的外保护管等)也会受到影响。如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区持续12个小时的大规模停电事故,就是由于地磁暴引起的。
影响信鸽海龟等行进路线
地磁暴还会对一些动物活动产生影响,如信鸽、海龟这类靠地磁场来感应方向的动物,当磁场发生紊乱时,就会导致它们的行进、迁移路线发生改变。
对人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专家也表示,由于地磁暴一般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对公众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大家不用恐慌。
【应对】
如何科学应对地磁暴?
地磁暴由太阳活动引发。太阳活动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从2019年12月份开始,太阳进入了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预测在2025年左右迎来最高峰,强太阳活动总体上会越来越频繁。
地磁暴威力如此大,应该如何规避和减小它带来的威胁?薛炳森表示,规避地磁暴威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准确预报有可能发生的地磁暴”。
为此,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在地面布设了多台望远镜,在风云卫星上也有对紫外波段的成像观测设备以及对软X射线的流量、多能段的太阳高能粒子流量的监测,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的三四月份地球出现地磁暴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进行了及时的预报、监测,还没有到达业务运行所需轨道的风云三号G星,在轨道降低后将调整路径,继续前往目的地,以履行其在太空中的任务。“如果没有考虑到地磁暴对卫星的影响,那么对卫星轨道位置的计算就会有偏差,基于计算出的错误位置,就找不到卫星了。”薛炳森说。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 红星新闻 北京科学中心 中国气象报 潮新闻 网友微博等
编辑:易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