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承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12-04 15:58
图片

日前,为期3天的第七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顺利闭幕。今年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创办十周年,也是自2019年永久落户以来广州连续承办的第四届大会。

作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国际交流平台,每一届读懂中国会议都堪称是一场思想盛宴,来自全球的国际政要和学界商界嘉宾汇聚一堂,分享和探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大趋势和大方向。

而作为活动的承办地,广州也从会议中获益匪浅。源源不断前来参会的全球政要不仅让广州变得更加国际化,也让广州能够借助参会嘉宾的群体智慧,更好的把握住时代的风口,让城市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国际政要给广州带来的影响力加持

图片

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现场。

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七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参会的国际嘉宾有70余位,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副总理级以上前政要6位,部长级前政要5位,另外还有50多位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和国际组织的代表。

再往前看,2021年第六届会议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70余位国际政要、学者、企业家、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参会。2020年的第五届和2019年第四届也分别有超过50位和30位国际嘉宾以各种形式参会。

以上数据显示,连续承办四届会议让广州至少收获了超过200人次的国际政要深入了解广州的机会,而这种在高端政经群体中的高频率亮相对于扩大广州国际声誉将起到巨大推动。

早在2018年广州就公布了《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在世界城市舞台具有较高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此后在2021年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大转型”中再度强调要全面国际化,今年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1312”思路举措中也继续强调要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推动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广州集聚扩散。

可以说,持续获得高频次的国际政要关注一直是广州的城市发展目标,而承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正好给了广州这一机会。而从实际效果看,获得国际政要的关注后,其身后的高端国际资源要素也随之而来。

今年4月份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广州,他的随行代表团有约60位法国企业界代表,其中不少企业在广东布局多年,例如法国电力集团、阿尔斯通、威立雅环境集团等。

此外,在今年3月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把广州作为访华的第一站,先后去了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新侨学校,还在永庆坊漫步拍照。他还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我上一次访问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在2014年。如今,这里已迅速发展为广东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枢纽,也是新加坡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

就在李显龙访问之前,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新加坡分会场活动也顺利举行,现场有多个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创新创业等领域。

可以预计,随着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顺着这张国际化网络能够链接的资源要素也会越来越多,广州的未来也必将继续从中受益更多。

让广州更好地找准时代的风口

在来自国内外政要及学界商界嘉宾的汇聚下,每一届读懂中国会议都堪称是一场思想盛宴,他们不断分享和探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就不同时期最新的热点问题提出回应。借助他们的智慧不仅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未来的变化,也可以让广州更好地找准时代的风口。

图片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在本届会议上,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谈到目前欧洲能源绿色转型的进程时表示,目前欧洲80%的电力都来自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中国也在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加快脚步,未来双方应该有许多合作空间。

他的这一判断应该可以帮助广州更加坚定地加速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

此外,在本届会议上,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也谈道,汽车消费有望成为房地产后的下一个经济新引擎,中国14亿人口中,每1000人的汽车拥有量约210辆,即21%的汽车保有量,未来随着国内人均GDP从目前的1.2万美元继续提高到2万美元以上,国内汽车保有量有机会从21%提高到40%,如果逐渐放开限购限牌照的措施,还会带来市场增长。

上述预期对于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显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未来的汽车产业不仅在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过程中有结构性机会,汽车总量也依然有巨大的增长市场。

黄奇帆还谈道未来国内的4亿中等收入人群会增加到8亿,这中间蕴含的巨大消费增量市场对于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能带来启发,未来国内的消费增量市场还很大,广州应该及早完成商贸产业升级转型去抢这部分蛋糕。

在更早的前几届会议上,其他国内外嘉宾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议也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就曾谈道,中国历史上“三次开放”都与广州相关,因此广州要有历史使命感和世界眼光,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敢于“叫板”比自己更先进的城市。未来广州和整个大湾区应该要努力做到三点:第一,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和机构;第二,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或者机构;第三,必须具有能够支撑科技进步的金融服务。

当前广州在面向2049的战略规划中提出打造城市第三条轴线“科技创新轴”,未来在这条轴线上布局基础科研资源、科研转化资源和金融资源时,郑永年的上述建议应该也可以提供一定启发和借鉴。

总的来看,每一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参会嘉宾凭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界别总能提供许多新鲜的见解和创意,作为会议的承办地和东道主,广州理应能从中获得启发,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获取更多思想动力。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编辑: 魏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聚焦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
南都视角 政在观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