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速描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图景。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广东小镇的海外生意”专题报道,走进一个个独辟蹊径在世界各地拼抢商机的广东小镇,讲述他们因地制宜、敢闯敢拼,深耕本土、走向全球的故事。
在素有“天南重地”之称的雷州半岛,覃斗镇流沙港的近海湾内,一笼笼吊养在木桩上的珍珠贝随着波浪起伏摇晃。珍珠养殖加工厂内,工人将母贝固定在钢夹上,撬开一条缝隙,用送核器械将珠核植入贝内,再送入细胞片,一只母贝的插核工序在不到一分钟内就完成了。这道工序在这里走过数十年历史,养活了几代人。
覃斗镇坐拥海港地理优势,沐浴天然的温和气候,沿海村民靠海吃海,数十年来,潜心经营马氏贝珍珠的养殖、加工与外售,躬耕不辍,将日本先进技术内化、传承,再反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出了流沙村“中国南珠第一村”的美名。鼎盛时期,我国南珠90%在此集中加工,再流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覃斗镇的珍珠产业引入高校、企业、村民等多方力量,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雷州市政府也正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雷州市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年轻人开始把珍珠产业链向外延伸链接更多资源,也与同乡携手出海找客户、抢订单。
流沙港内的珍珠养殖海域。
“向日本学技术,再传授出去”
1992年,在流沙港蓝色海水前,广东荣辉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简称“荣辉珍珠”)的创始人尹国荣手搂着两位日本专家的肩膀,对着镜头露出笑容。这张已泛白的老照片,如今悬挂在位于湛江市开发区的荣辉珍珠文化馆内。
1992年,尹国荣与日本专家及其友人在流沙港前合影。
在照片拍摄前不久,尹国荣第一次参加香港国际珠宝展,却在现场遭到冷遇。他向南都记者回忆。“那时候展会上的中国珍珠还很稀奇,来看的外国人很多,但都拿起来看看就放下了,说我们珍珠质量跟不上。”
“我于是想尽办法到处重金邀请懂得更好工艺的日本专家。”尹国荣说,“学会了他们的技术后,流沙珍珠的光度、白度都大大提高。我也将这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其他养殖户。”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珍珠研究所教授王庆恒介绍,现代的海水珍珠养殖技术最早由日本突破,“他们养殖海水珍珠的贝种与流沙村贝种是一样的,技术流程也相似,此前,我们和日本专家的联系沟通是最多的。”
向日本学技术,再向“村里的兄弟姐妹”传授技术,正是这座粤西沿海小镇长达数十年的人工珍珠养殖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
流沙村民委员会主任尹国磊向南都记者展示了3张字迹秀美的手写信,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流沙村党支部书记的尹林写下了关于流沙村珍珠产业发展历史的记录:1966年6月1日,流沙海水珍珠养殖场开始创办,并得到了当时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流沙村党支部书记尹林的手写信。
“那时技术从哪儿来?靠的是广东海洋大学(旧称‘湛江水产专科学校’)熊大仁教授。”尹国荣说。
1935年至1937年,熊大仁留学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熊大仁毅然终止学业,携带有关珍珠人工养殖资料返回祖国。1958年,熊大仁开始了珍珠养殖的研究,并于1960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海水珍珠。
流沙港内水质优良,温度适宜,天然饵料丰富,正是天然的人工海水珍珠养殖“宝地”。“那之后,熊教授就将珍珠养殖技术教授给咱们,在湛江水专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培训队伍。”尹国荣对南都记者回忆道。
出生并成长于流沙村的“第一代珍珠姑娘”雷美荣成为学习珍珠养殖技术的首批学生之一。如今,她已年逾七十。
“第一代珍珠姑娘”雷美荣。
在同南都记者的交谈中,她多次笑说“老了,也表达不好”,但谈起自己“胆子大,敢用大珠插核”的故事时,依旧精神矍铄。
“那会儿村里的人去北部湾拖贝回来,只坐几条小小的篷船,浪很大,篷船就摆来摆去,据他们讲,是很混乱的一段路。”雷美荣说,“后来又派两三个人先去学技术,其中就有我的大堂姐。他们先去了日本参观,又到其他养殖场学。”
大堂姐回来后,就做了雷美荣的老师,后来,村里的兄弟姐妹见养殖场办得红火,就盘下了厂里多出来的贝苗。“我去做他们的老师,又教他们的孩子。一代一代的,(珍珠产业)越做越发达咯。”雷美荣笑着说。
“有好珍珠,外国人就会来”
王庆恒告诉南都记者,我国马氏珠母贝珍珠产业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1997年珍珠年产量达20余吨。公开资料显示,当时流沙村的珍珠年产量达到10吨,我国南珠90%在流沙集中加工后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雷州市珍珠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
尹国荣告诉南都记者,当时流沙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珍珠,贝苗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
“村里有好珍珠,外国人当然就会来咯。”雷美荣刚说完,尹国磊紧接着她的话说道:“像他们这一代人,就靠珍珠吃饭。”
在雷美荣从事珍珠养殖的时期,当地的龙头企业率先打开了出口贸易的大门,他们将珍珠送到由国家授权的外贸公司处,再由外贸公司统一外销。
现在,在荣辉珍珠文化馆内,还陈列着一斛由外贸公司提供的1968年珍珠样本,展牌上写着“来自广东省雷州市流沙港养殖场”。
外贸公司提供的1968年流沙港珍珠养殖场的珍珠样本。
引入日本的先进加工技术后,到2001年,通过深海养殖的流沙珍珠光泽大大超过浅水珍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第二年,荣辉珍珠收到国家准许发放的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他们靠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与朋友在香港合作建起外贸公司,同时也向珠民收购原珠。
“国家的大门敞开了,外国的专家、客户都继续过来了。这次,他们是过来我们流沙村实地看珍珠。”尹国荣说。
等尹国荣再参加珠宝展时,从前的“窘境”也不再了。“后来,我们一直参加珠宝展,产品都很好销。有一次,最好的一条项链卖到了600美元,在那之前,中国的珠链能卖到100美元就是很好的价位了。”尹国荣告诉南都记者。
流沙珍珠。
走在流沙村的街道上,路旁仍然有许多装饰老旧的珍珠小店,深红的砖壁衬着绿地红字的招牌,仍旧十分夺人眼球。
尹国磊将左右的珍珠饰品店铺指给南都记者看:“在最鼎盛的时候,每到下午三四点,整条街上都摆着摊位,有珍珠加工的、售卖的,都在这一片地带交易。近两年,随着珍珠的行情越来越好,进入珍珠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老一辈留下来的设备,随便捡起来都可以利用。”
“不同国家对珍珠原珠、加工珠链的颜色、款式等的偏好也不相同,”荣辉珍珠进出口贸易业务负责人杨海霞向南都记者介绍,早年日本人更喜欢黑色珍珠,因为在重要场合佩戴能表示庄重之意。欧美国家则更偏好白色珍珠。
“但现在不论是国内国外,跳色的珠串设计,蓝灰色的真多麻以及形状不规整的巴洛克珍珠反而更受欢迎。以前,我们还觉得巴洛克珍珠形状不好看,现在反而专门要增加这种款式的生产。”杨海霞说。
“走出流沙村,再回到流沙村”
如今,留在本地的人多是养殖、加工工人。另一批主营珍珠销售的人,则从这里走出,到广西北海工作。
流沙村民尹征锋如今在北海开设了一家名为“孔雀珍珠”的实体店铺。他告诉南都记者,“从我的爷爷辈起,我家就一直做珍珠生意。现在,为了扩大珍珠养殖量,我在北海和流沙两地都投产养殖,然后集中到店里售卖,有时也从流沙村内拿贝苗。”
尹征锋店内售卖的珍珠。
“今年以来,从流沙拿货的原珠量占了大头,眼看着流沙村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打算继续扩大投资。”尹征锋补充道。
与荣辉珍珠的进出口贸易现状相似的是,这批流沙村民的珍珠产品在销往国外时,也主要流向日本、东南亚、欧美国家等。尹征锋特意提到,东南亚客户更偏好金色珍珠。“东南亚人戴金饰较多,流沙的金色珍珠颜色美,光泽好,会更偏向黄金的色泽。”
但与荣辉珍珠不同的是,像尹征锋这样的个体贸易商在进出口交易时,不会再通过中介外贸公司。“一方面,我们流沙村出来的会互通有无,一起去大型国际珠宝展会参展,与外国商人直接接触。大家熟悉后,会用手机微信、电子邮件联系,他们列出需求单,我们来做。”除开订单,他们也沟通国际珍珠市场价格的起落,邀请彼此到店挑选等。
在尹征锋向南都记者展示的聊天记录中,他还向一位名叫Suraij Shah的印度商人发送了一段自己在工作之余打羽毛球锻炼的视频。
“Wow!Good job!”Suraij Shah回复道。
“另外,我们现在也做线上直播,直播会吸引一些外国客户。”同样出生成长于流沙村、如今在北海开线下珍珠销售店的尹杨鹏告诉南都记者,“不过我们不做海外平台。”
“只要我们做24小时直播,就肯定会有外国客户,只是特别辛苦,得熬到凌晨五六点。”尹杨鹏说。
当前,雷州市政府也正打造沿海经济带所独有的海洋产业园区。政府与当地龙头公司合作,依靠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开启了雷州市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并联结带动周边村2000个就业岗位。
如今的流沙港内,如节日彩带般的长绳悬垂在木桩之间,沉甸甸地坠着贝。村民撑着船穿行其间,和数年前摇摇晃晃前往北部湾拖贝的篷船,似乎也别无二致。
在雷美荣的回忆中,“他们去了好像有几个月,拖了好像有几万贝回来,最小的贝只有我指甲盖那么大。后来开出来的珍珠越来越多,领导就鼓励我们,说产量快赶上日本了,我们就高兴,决心就更大了。”
“广东小镇的海外生意”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陈燕
本期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肖玥
专题编辑:梁子珊
编辑:梁子珊,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