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假唱争议需要明确结论,主管部门切勿和稀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12-05 17:39

被指“假唱”的“五月天”上海演唱会,原始视频、音频已提交属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有关部门将对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在主管部门介入的同时,此事也引发了一场舆论对“假唱”本身的认定争议。

应该说,若标准不清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调查结论,并且主管部门的认定会形成一种导向作用,因此调查结论需要清楚明确,要么给出“是”,要么给出“否”,不宜态度暧昧,例如,认定演唱行为属于半开麦,不认定是否假唱。

假唱就是假唱,真唱就是真唱,判断标准就是歌手是否用提前录制好的原声以假乱真,不存在所谓亦真亦假地唱。近些年,演艺行业一些人为了偷懒,或掩盖能力不足,生造了很多音乐概念并加以包装,说这是行业通则、专业操作,以此让自己的造假行为正当化,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半开麦”。

所谓半开麦,是指一边放原唱,一边自己唱。一些传播较广的解释还说,半开麦的原唱音轨音量较低,可以让观众听到一种“混合”的“效果”。但这种半开麦的通常解释会产生一个悖论:原唱音量多低算低,如果真的有实力,为什么非得把麦开一半?如果想提升视听体验,为什么不放伴奏要放原唱?

一些音乐人指出,圈内有和半开麦很相似的概念,但和半开麦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概念是MMO(Music Minus One),也就是去掉主唱轨的伴奏,里面包含其他合声,MMO是没有放CD原唱的。韩国也没有半开麦的概念,主要是AR(原曲)和 MR(带伴唱的伴奏)。

所以,半开麦就是国内演出行业生造出来的一个所谓的专业术语,是一场文字游戏,用来降低艺人的培养成本。因为只要把原唱声音开得足够大,而艺人只要跟着哼哼几句,都可以说自己是半开麦,这样可以使那些缺乏音乐天赋和技能的人也发歌出道,收获粉丝。在所谓“百万调音师”的加持下,演艺公司的投资周期被大大缩短。当这种成本较低的方式出现后,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半开麦在国内泛滥,直到这次“五月天”疑似假唱事件彻底引爆。

事实上,当下的听众对半开麦已经足够宽容了,很多人认为在唱跳的场景下,为了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可以适度开一些原声,但如果是纯演唱还半开麦则完全说不过去。如今是时候戳破半开麦的泡沫了。就像很多音乐人认为的那样:半开麦根本无法确定一个确切的标准,应该立刻摒弃半开麦。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28条,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对此应该做准确理解,即只要事先录制好的歌曲能够起到部分代替现场演唱的作用,一律视为假唱。不能因为演唱者现场唱了几句话,或者唱了个开头,或者一场演出里有几首是真唱,就认为事先准备好的歌曲没有对整首歌或整场演出形成代替作用。《细则》的“代替”应是部分代替,而非全部代替。

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有必要在五月天事件的调查结论中明确假唱的概念,从消费者角度做出认定。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调查结论将会影响今后的行业生态,对于半开麦、对于假唱,其认定都会成为社会判断和行政执法的参照和参考。

编辑:张子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五月天陷假唱风波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