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美术研究论坛”在深圳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12-06 20:41
图片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近日,由深圳市文联、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的“2023·中国美术研究论坛——以深圳为案例的湾区美术”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举办。论坛开幕式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杨晓洋主持,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致辞。梁宇书记在发言中对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做了总体评价,介绍了论坛的主题和意义,希望专家学者们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促进深圳美术研究的发展。本次论坛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研究收藏部主任陈君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担任学术主持,邀请相关领域15位专家学者,聚焦湾区美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此次论坛的数位学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湾区美术研究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创作与认识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上午的论坛由陈向兵主持、尚辉评议,梁江以《开放时代的印记——大湾区美术资源的几点考察和思考》为题,对大湾区几个重要美术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分析,对湾区美术如何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郑工在《“开放”与“互动”的深圳美术》中对深圳美术提出了民族、个体、前沿三个特征,同时也分析了澳门美术发展与内地的关系。胡斌在《驳杂的群落与破碎的共同体——广深当代艺术群落现象》中阐释了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群落与生态面貌,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关系和多维面向的探析。

图片

冀少峰在《湾区美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以深圳为例》中介绍了湾区艺术机构和艺术品牌,认为应发挥机构自身作用,整合已有文化品牌,增进国际交流,加强美术的国际性与当代性。张新英在《从移植到造血——深圳版画生态略观》中认为深圳版画是在移民文化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中,得到从浅层的作品表述到深层的精神追求的逐步完善,一步步完成由移植到造血的本土化进程。

李若晴的《文化立市,美术先行——深圳美术三十年历程回顾(1980-2010)》从发展历程,从美术机构、创作队伍的壮大与形成,重大美术活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深圳美术前30年的发展。陈妤姝的《马戛尔尼使团图像里的湾区》以马戛尔尼使团所绘制的中国图像为基础材料,从图像视角观察清廷对第一支英国官方访华使团所采取的种种外交策略。

下午的论坛由陈君主持,冀少峰评议,陈向兵、毛少莹、黄丽平、聂晓梅、郭延容、肖芳凯、刘天明等学者展开专题发言。尚辉以《深圳在湾区美术发展中的学术方位》为题,就论坛学者讨论的湾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与新的视角,以及以湾区美术为背景的美术类型、创作生态等案例进行总结性点评,认为深圳美术是湾区美术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着湾区美术进一步走向国际。

杨晓洋在总结时介绍了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为传统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所做的工作,力求从新的起点促进深圳美术事业的升级与创新,从而把握当代美术的发展趋势。他表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问题意识突出,研究角度新颖,显示出当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创新精神。

编辑:谢湘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