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牙带刺”!金融三部门“一把手”发声后,这些姿态要读懂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12-06 23:02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一把手”齐发声,回音不断。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接受新华社专访,公开发声,回应金融工作热点问题。其中,涉及金融如何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从何着手、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持续提升监管有效性、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平稳运行等重要话题。

如何更好读懂金融“大佬们”表态所释放的信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之举,对于有“民营经济沃土”之称的大湾区,有何利好?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对于金融生态又有何新气象?

金融活水如何“润泽”湾区民营经济?

3.82%!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新低,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向纵深

在稳增长的当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持续走低,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正是一剂“强心针”。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采访中透露了一个数字:2023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12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专题文章中,潘功胜又指出,利率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国际收支等,利率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我们将坚持实施好利率调控,按照经济规律和逆周期宏观调控需要,引导和把握宏观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潘功胜表示。

大湾区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沃土。持续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助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大湾区同样有实践样本。来自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深圳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深圳人行还表示,今年该行指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截至9月末,深圳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2.97万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

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看来,监管机构正着力引导金融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意味着诸如大湾区这类民营经济集中的区域将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量增价降,对于大湾区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际上,利率下降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11月6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指出,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LPR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基准。改革以来,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降低0.8个和0.65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3年9月的3.82%,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下,更多金融活水或将润泽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微企业。以外贸这张“湾区名片”为例,根据奥纬咨询团队的研究报告,中小微企业逐渐成为大湾区跨境贸易主力军,金融需求庞大但仍存在缺口。据估算,2023年大湾区跨境小微企业贷款缺口接近1500亿,约为其总贷款需求的40%。

那么,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如何研判未来的利率走势?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经济加快恢复的迹象增多,多项经济指标回升,但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下一步,应继续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继续推动政策利率下行,引导银行适度降低存款利率,压降银行负债成本,在近期推动LPR下降5-10个基点。薛洪言也认为,央行大概率会通过降息操作来引导利率继续下行。

“长牙带刺”深意何在?

金融监管长期有盲区空白,持续提升监管质效成必然

 “我们将紧紧围绕强监管严监管,坚决做到‘长牙带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对于提高监管质效的措辞颇为严厉。他特别提到,严格执法敢于亮剑。深入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做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把板子真正打准、打痛。强化监审联动、行刑衔接、纪法贯通,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一把手,李云泽关于“长牙带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聚焦“关键人”“打准、打痛板子”等表述,也为接下来的金融监管带来重要基调 。

就在本周,中央金融办、中央金融工委发文指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努力做到监管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让金融监管真正“长牙带刺”。

实际上,让金融监管“长牙带刺”,也在最近的巨额罚单中显露端倪。12月1日傍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批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涉及多家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其中,中信银行涉及五十六项违法违规,被罚没逾2.2亿元,这是今年下半年来最大处罚之一。中国农业银行因“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13项违法违规问题,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约2711万元。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中国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12项违法行为,被人民银行罚款超3660万元, 一批责任人被警告处罚。

那么,如何理解“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背后的内涵?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认为,强监管、严监管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因为金融监管长期有盲区、空白,加之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才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他认为,未来我国会从加强立法立规、提高惩戒力度等角度补足金融监管短板。

中小银行如何化险?

坚持“一省一策”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新华社的本轮专访中,多位“一把手”都提到防控风险。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针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潘功胜表态称: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好履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和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同时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等关系;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金融风险。他还强调,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很小。

“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支持中小银行更好地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让中小银行能够持续通过资本补充来提高发展的稳健性,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董希淼认为,比如在不良资产处置、属地风险处置等给中小银行更多“真金白银”的支持;提名董事、高管时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

他提醒,处理中小银行风险也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认真按照“一省一策”要求,来设计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具体方案。在改革中,不同地方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比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将化解风险放在首位,适当组建市级农商银行和省级农商银行;而东部地区重在提升法人机构竞争力。

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李云泽也有表态: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类金融风险挑战”。

互为佐证的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1%,拨备覆盖率207.89%,资本充足率14.77%,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4%。

“金融风险不是孤立风险,往往与经济风险高度关联,另外金融机构汇集和运用大量社会财富、公共资源,金融风险甚至会蔓延延伸至社会风险。”关于筑好防“风”墙,余凌曲认为,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要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合规经营,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好视角,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更好结合,避免金融空转、自我循环。

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有何良策?

“零容忍”打击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资本市场造假成本有望提高

资本市场方面,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部署、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做了重要的阐述。

上述阐述意味着什么?对资本市场及身为资本市场核心中介机构的券商,影响几何?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预计,资本市场改革举措将更为系统、务实,并进入政策的持续、密集出台期,资本市场运行更为平稳健康、证券行业格局加速重构。

具体来说,一是,预计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政策框架将快速形成,改革举措将更为系统、务实,政策将持续、密集出台。二是,中长期机构资金入市将带来更多券商机构业务需求,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策将加速券商企业服务模式变革,更多培育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的政策直接利好头部券商并催生更多并购重组,预计头部券商将更为受益,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尤受市场关注的是,此次易会满也强调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机制,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零容忍”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厉打击“伪私募”,清理整顿金交所、“伪金交所”等。

12月6日,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李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往一些不恰当的金融创新导致了一些金融乱象的发生,此次证监会的发声表明了对不恰当的、不合规的金融创新、产品等均会采取严厉的打击,金融要加速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来。”

“此前,股票市场上有些欺诈行为影响很大,但惩罚小,主要是受限于现有的一些法律框架和依据,但是在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公检法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合作有望更加紧密,也不排除一些法律法规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加大打假力度,提高造假成本。”陈李补充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王玉凤 见习记者 刘常源

 

编辑:卢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