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推广引流和跑分洗钱是首尾相扣的两个重要环节。今年以来,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以“砺剑”系列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紧盯前端推广引流、末端跑分洗钱等电信网络诈骗关键环节,持续组织开展多轮次集中打击行动,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及其黑灰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切实维护群众财产权益和良好营商环境。
警方提示,市民群众如收到不明快递,一定要仔细核验物流信息和物品信息,切勿随意扫描未知二维码或加入陌生群聊。当有礼品需要兑换时,务必通过官方途径验明真伪,尤其要警惕付费兑换。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支付账户和互联网账号,提供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设备、软件,以及帮助进行引流推广、支付结算等,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警方将依法予以严惩。
12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总体情况。图片来源:上海市公安局
前端推广引流伪装性、引导性变强
推广引流作为起始环节,是诈骗能否实施的基础,一般分为地面推广引流和线上推广引流。
地面推广引流是指诈骗分子冒充“推销人员”,在人员密集、流动量大的商场、商圈、居民小区等地点,通过免费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诱导潜在被害人扫码关注。线上推广引流是指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发送或者发布“高回报理财、兼职赚外快、美女来互动”等带有诱导性的信息吸引潜在被害人加入群聊、点击链接。无论哪种形式,潜在被害人只要关注进群或点击链接,就可能掉入诈骗团伙预先设好的圈套之中。
近期,上海警方在工作中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快递小礼品、寄送“抽奖券”“提货卡”等进行引流,需要特别警惕,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伪装性更强。该类引流方式一般结合节假日、社会热点或者“618”“双11”等促销节点,伪装成常见的礼品馈赠活动,吸引潜在被害人的注意力,降低其警觉性。
二是引导性更强。诈骗分子在卡券上预设二维码,让潜在被害人主动扫描,之后通过二次引流引导其进入指定的虚假平台,进而实施刷单等诈骗活动。
三是信息泄露风险更大。潜在被害人在所谓的兑奖过程中,还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并被用于非法活动的风险。
对此,上海警方聚焦推广引流的新手法、新动向,持续加强研判分析,及时发布反诈提示,努力减少人民群众被骗风险。同时,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对涉诈有害信息实时分析、精准预警、高效拦截。今年以来,上海警方已打掉引流团伙7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400余名。其中,浦东警方在先期抓获500余名话务引流犯罪嫌疑人的基础上,循线深挖,近期接连发起3次集中收网行动,再次成功抓获话务引流犯罪嫌疑人1600余名。
后端出现兼职跑分平台,层层分包
诈骗分子在骗取钱款后,需要将赃款洗白并转移境外,因此,跑分同样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跑分,就是通过网银、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渠道,有偿为他人代收款再转账到指定账户,从而达到转移涉诈资金,将赃款洗白的目的。
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跑分洗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出现兼职跑分平台。一些网络兼职平台打着兼职的幌子,实则从事跑分洗钱等非法行为。相较于传统固定人员聚集进行跑分,兼职跑分不限时间地点,只要在平台注册就可以利用名下资金账户开始接单跑分。
二是跑分过程中层层分包,相互独立。在跑分洗钱过程中,承兑赃款的中间商、线上招募的跑分“车手”等各个环节互相独立,最后由承兑商将赃款以虚拟币的形式转到境外。
三是黄金等贵重物品成为跑分工具。除了银行卡取现、买卖虚拟币、POS机套现等方式,不法分子还会以先购买黄金等贵金属、再进行销赃套现的方式进行洗钱。
针对上述情况,上海警方不断健全多部门合作、警企协作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信用惩戒措施,全面梳理倒查“跑分洗钱”资金链条,深入研判资金线索,确保每条线索核查到底,全力追回被骗群众损失。同时,联手金融管理部门,在创新“接报即止付”秒级响应举措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涉诈资金防阻体系建设,实现在沪法人银行“对公账户”网银交易风险管控全覆盖,努力做到“资金转不出,被骗不受损”。
南都记者 赵唯佳 发自上海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