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广泛深入地在百姓身边开展。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各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创新做法,南方都市报推出《新时代·新文明·新实践》专题报道,带你走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一同感受广东文明建设丰硕成果。本期,我们来到了江门侨心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江门侨心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于江门开平市蚬冈镇,不仅是深度体验侨文化的热门“打卡地”,也是江门开平文明实践的主阵地。这里与蚬冈市场一路之隔,是一片由多座碉楼组成的展览区。细看,会发现这些碉楼均以“某某侨心馆”方式命名。据了解,这是蚬冈在深入挖掘侨资源的基础上所打造的“碉楼侨心堡”党建品牌。一座座侨心馆彼此汇聚,既组成了这一片侨心广场,也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
在侨心广场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机器人名为“中坚楼”碉楼,取“中流砥柱,坚如磐石”之意。这座气势恢宏的碉楼始建于1918年,为当地村民集资兴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静静传递着蚬冈海外华侨们的乡愁。
百年风霜,让它在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同时,也曾一度衰败。蚬冈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改造之前,中坚楼已闲置良久,周遭环境也比较一般。如今,经过提升改造这里已被打造成为“中坚楼碉楼故事侨心馆”,馆内共分六层,通过碉楼实物、图片、展品、视频等物料,全方位展示了蚬冈镇的历史、东和村的村史、中坚楼的故事、碉楼庄园规划、碉楼建筑元素、碉楼“五钟联防”、华侨民俗物品等一系列内容。
改造前的“中坚楼”。(受访者供图)
“中坚楼碉楼故事侨心馆”的改造是一个缩影,背后是开平蚬冈镇为盘活当地侨资源所做的努力。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以中坚楼为中心,蚬冈镇已相继推出了“家国故事侨心馆”、“非遗故事侨心馆”、“旅南美侨心馆”、“侨饼故事侨心馆”等共计十座不同主题的“侨心馆”。风格主题各异的“侨心馆”彼此相互辉映,建立起了一个成体系的“碉楼侨心堡”党建品牌,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海内外乡亲、村民游客,以及青年学生讲述着一段段华侨爱国、爱乡、爱家的故事。
改造亮灯后的“中坚楼”。(受访者供图)
志愿队构筑“连心桥”
这些空置多年的侨房资源,经过修葺整理后重新焕发光彩,传播了侨故事,凝聚了侨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如当地就有一支以中坚楼名字命名的志愿队——“中坚为侨服务志愿队”。据了解,该志愿队主要以3名志愿者组成一个帮扶单位,负责联系辖区内70岁以上的侨眷,在老人与子女之间构筑起了一座“连心桥”。
东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万梓炫便是志愿队的其中一员。“每次上门,我们都会询问老人的需求,统一收集呈报上级部门,并协调资源为其解决。”他向记者介绍起了志愿服务的工作流程。他回忆道,在今年年初曾接到老人反映,村口照明的灯覆盖范围有限,为夜间出行带去不便。经反映后,当地便筹措资金推进乡村路灯建设。一个多月后路灯问题得到解决,侨眷们的心、回家的路,得以被照亮。
老人身体不适,子女都不在身边,为侨服务志愿队定期帮忙打扫卫生。(受访者供图)
除开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志愿队还将关心落实到了老人们的生活日常之中。“例如帮老人打扫卫生,不会操作手机的,帮助他们和子女进行视频通话……”万梓炫举例道。这些举措有力弥补了村内侨眷的养老短板,缓解了侨胞长时间没回家乡的念亲之情,也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侨胞的心坎。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李欣
文:吴文伟
设计:张许君 林泳希
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出品
编辑:廖艳萍,李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新时代·新文明·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