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10日,“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下称“首届论坛”)在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成功举办。首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坪山区高级中学承办,《中国教师》杂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家庭教育导读》杂志、河南国悦文旅有限公司协办,主题为“探索实践路径·弘扬传统文化”。
全国教育名家、文化学者汇聚坪山
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路径
深圳市坪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国初,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张剑,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安国强等出席了首届论坛。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主要负责人及教师等200余人前来参会,论坛线上直播累计6.7万人次观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孙邦华在致辞中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教育结合,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推广必须与中小学实践相结合。他介绍,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研究卓有成效,未来,他希望北京师范大学与全国各地中小学密切合作,合力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路径。
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安国强致辞总结了论坛的三大特点:首先是高端,活动汇聚国内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其次是广泛,聚集来自甘肃、山东、河南、广西、湖南等地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第三是深入,活动将从理论到实践,多层次、全方位交流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经验,探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路径、方法。他表示,坪高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形成一大批显著教学成果。他呼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求、立足本土特色,通过创新实践的方法,推动弘扬传统文化效果最大化。
首届论坛中,还设置了主题报告、实践报告、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以及圆桌高峰论坛等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围绕如何理解传统文化教育观、探寻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之路、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等话题作了分享与展示。
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坪山经验分享获专家点赞
在实践报告环节,深圳市中山小学校长曾宇宁作《习性教育,立德树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实践》主题报告,他生动、具体展示习性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举措,探讨了中山小学的习性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校长梅越平带来题为《未来从传统出发——初级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他通过阐释“玉、德”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美好品质,引出中山中学立足校本特色,开展“玉德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他表示,围绕“玉德教育”,中山中学从玉美文化建设、玉匠之师建设、国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厚植师生传统文化情怀与传统优秀品质。
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去过全国不少的中小学,坪山做得很有特色。像坪高,学校畅扬南粤文化、东岭文化等,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现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讲得过于宏大,反而对本地的文化讲得很少。坪高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对于增强孩子们的‘爱乡爱土’教育有非常大的好处。”
“坪高校园里,一步一景,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节充斥在学校园每一个角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滢坤认为,应该打造一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校。他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文物展示等“博物馆课程” 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校园。“例如坪山实验学校打造了中国首家校园里的“汉字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做法。另外,还可以打造童蒙文化博物馆。”他说。最后他提到,希望“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能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坪高路径”和“坪高样板”。
坪山教育工作者展示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创新融合
而在9日下午的课例展示环节中,来自坪山区中山小学的程月老师,坪山高级中学的王运发老师、李姣云老师,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朱思婕老师分别带来了题为《节气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世遗里的中国》《世界里的中国》的展示课,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陈霞表示提到,评判教学课程一般从几个纬度出发,包括文化自信、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节气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这两堂课程都具备启迪一种新学习方法的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学院副教授黄阿莎指出,今天的四节课堂实践都采用了同一个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许多学生都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她赞扬了程月、王运发两位老师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气”“诗词”并以此为选题,最后,她强调教育的理念必须触达到学生的心,让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同时有所共鸣。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周晓楠表示,《世遗里的中国》这堂课契合了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着重关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能发挥的可能性与主体性,围绕敦煌莫高窟来设计相应的展板设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新知、发挥自我、施展才能。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天明表示,四个课程实践都是有温度、有亮度、有方向的实践展示,正如教育有爱,教育有道,教学有法,教学讲技。他表示,好的课程设计应该结合了跨学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特色。今天的四节课程实践展示不仅彰显了学科特点,融合了未来世界的跨学科教育发展趋势,老师们不仅教学素养出众,而且笑容可掬、平易近人,这就是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爱的课堂。课堂有温度,老师才有高度,学生有热度,老师才有深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院长吴岩高度赞扬朱思婕老师基于英语教材的课堂设计,在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高度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朱思婕老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语言本身,以角色表演的趣味活动的形式,突出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让学生应用英语时放松自如。
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
在圆桌高峰论坛环节,《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副编审南钢、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副校长李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赵运涛、西北师大附中副校长孙小春、兰州一中校长助理兼分校校长金世佩、深圳大学国学院特聘研究员祝安顺、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教师霍琳、白银市第十中学教研主任牛恒等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推进文化建设,重塑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进行了讨论,为如何用新技术新途径更好地传承、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意见与建议。
圆桌论坛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们共同见证了本次活动的重磅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与文化研究院与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市塘沽一中、白银市第十中学、广西百色市德保高中6所学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各学校、单位将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国学经典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组织方发布了《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倡议书》,倡议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同时,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博士工作站也正式揭牌。
采写:南都记者 王童 通讯员 王慧鹏
编辑: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