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广东的河源、惠州、东莞,最终注入狮子洋。流域面积中,江西占比9.9%,广东占90.1%。此前,广东东江以乡情、文化、生态、发展等特质脱颖而出,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
东江惠州段。
东江,有着很多特别的地方。宋代大文豪苏轼寓居东江流域的惠州,留下诸多文章作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千古佳句;东江孕育客家族群和广府族群,还因供水香港,成为香港的“生命之源”;东江水支撑的GDP约占广东省GDP总量的45%;在东江中上游,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得名“万绿湖”……
东江何以如此特别?近日,“我的家乡我的河”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近东江,在惠州、河源、东莞等地,感受倾听当地的群众、志愿者、民间河长等,诉说自己心中的“家乡河”。
从“西湖长”到河湖长,惠州西湖实现生态美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西湖长,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北宋大文豪苏轼总结的一个头衔。杭州、颍州、惠州,这些地方的西湖都和苏轼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闻名遐迩。在上述各地,他不仅留下诸多诗词,还常常兴修水利。
苏轼寓居惠州两年零八个月。他为民造福,在惠州西湖修桥建堤。《惠州西湖志》引文记之,为筹集资金,苏轼“捐腰犀以倡其役”,还让弟妇史氏“遗金钱以助其费”。后人为纪念他,将长堤命名为苏堤。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由丰湖、平湖、南湖、菱湖、鳄湖共5个湖构成,是惠州最重要的湖泊之一。苏堤、东坡园、东坡纪念馆……900多年后,苏轼这位“西湖长”在惠州西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成为知名的文化符号。而治水的脚步并未停止,现代意义上的“河湖长制”也在近些年深入人心。
7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建立省、市、县、镇四级河长体系,由各级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此后,随着湖长制也全面推行,两者被统称为河湖长制。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于2017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6月底全面建立湖长制,比中央要求分别提前一年、半年,河湖长组织体系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
惠州全力落实河湖长制以来,印发“一湖一策”方案,保护西湖的水生态。从加强截污、控制面源污染、加强旅游污染管控,到岸带改造、生态系统调整和维护,惠州西湖摆脱曾经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困扰,形成“水清、草茂、鱼游”,充满生机的水生生态系统。
惠州西湖风景。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东坡居士为惠州西湖发出赞叹。900多年后,当现代人泛舟湖面,看水质清澈、鱼翔浅底、美景连连,也会和这位古人一样,心生愉悦。湖上还有5个鸟岛,树木葱郁,与水面相映,上空不时有鸟类盘旋。据介绍,惠州西湖现有五六十种鸟类,其中鹭鸟数量过万。在鸟岛,可以看到大白鹭、苍鹭、小白鹭、池鹭等,每年还有北方的候鸟鸬鹚在此筑巢过冬。
李冰雁从小在西湖边长大,对于她来说,西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指了指,“那边的荷花亭,是小时候春游、秋游常来的地方,荷花盛开时非常漂亮”。后来,她离乡求学,归来时感到西湖已成为寄托,它闹中取静,让人心境平和,如同有了一个“港湾”。
群众打卡惠州西湖。
她告诉南都记者,“我也去过不少地方,但像惠州一样,在市中心有湖和江水,还是紧邻着,相当珍贵。这使整个城市的格局显得十分开放。”李冰雁现在是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文艺美学。她对惠州西湖等河湖的未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将水与城市规划、文旅结合,让惠州成为更好玩、更有趣的城市。
边跑步边捡垃圾,大龄志愿者见证水环境变化
正如李冰雁所说,惠州西湖旁边,就是东江。实际上,西湖、东江水早已发生具体的联接。为弥补西湖补给水源欠缺,2008年,惠州西湖引清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将东江活水注入西湖,实现两者之间“区域水循环”。
惠州西湖与东江毗邻。
东江,发源于江西,上游称寻乌水,在广东河源与安远水汇合后称东江,经河源、惠州、东莞,最终注入狮子洋。在惠州,一江碧水穿城而过,因水而城美。
西湖对岸,长约6公里的东江公园碧道,打造集观赏、游憩、体育、健身、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公园,通过升级改造,成为当地重要的滨水公共空间。12月8日上午,约40名志愿者汇集于此,他们有老有少,身着统一样式的马甲,做完热身运动,就跑向江边捡拾垃圾。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专业的“家伙事儿”:钳子。江边的草丛中、绿化带里,平时人们不曾多加留意之处,其实藏着一些生活垃圾。塑料袋、渔网、纸屑、瓶子……志愿者们一丝不苟,不敢轻易放过每一处角落。
志愿者在热身。
他们是属于惠州市捡跑协会的志愿者。该协会正式成立于2022年6月,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市民加入捡跑队伍,组织“每天都捡跑”“每周一捡,捡遍惠州”“捡跑+”等主题捡跑公益活动。目前协会拥有上千支捡跑志愿服务队,吸引超40万人次参与。在东江公园、西湖边、金山湖等地方,以至周边各县区和乡镇,随处可见捡跑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者清理江边垃圾。
捡跑协会的教练文懿表示,捡跑的特色在于科学健身,养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顺手开展保护环境、守护家乡河的公益活动。魏凤琴,年近七旬,坚持运动,之前常在红花湖锻炼,人称“红花湖大姐”。
魏凤琴家住金山湖附近,喜欢在金山湖公园跑步,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群人穿着红马甲,边跑边捡垃圾,一问才得知是捡跑公益活动,觉得“不限年龄”“没有门槛”,特别适合自己,于是很快加入捡跑团,成为一名志愿者。
“并不是思想觉悟多高,就是很顺手把事情做了。”魏凤琴这样表示。对于金山湖,她也见证了水环境的变化。以前金山湖漂浮不少水葫芦,还有一些被人随手扔掉的垃圾。“比如水葫芦,一堆堆的,久了水体会发臭。在岸边、桥底下的水葫芦,我们都下去捞,把它清理走。”
她说,自己早上5点钟开始跑步,6点半回家送小孙子上学,之后继续捡跑,一直到上午10点,“每天坚持,风雨无阻”。出门必带夹子和垃圾袋,捡遍金山湖的周围。魏凤琴有时候还会带孙子去捡拾垃圾,“从他幼儿园就开始了”。在她的影响下,从她一个人坚持,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环保志愿者的一份子。
大家齐心协力爱护水环境。
魏凤琴是西安人,来到惠州多年,对目前惠州的水生态连连夸赞:“靠着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点,当地的水利部门也有一系列数字可以印证。惠州市水利局河湖管理科负责人李惠华告诉记者,惠州河道的水变得更清了,东江的两条一级支流沙河、淡水河经过水质攻坚,分别于2019年、2020年起国考断面水质实现从劣V类向Ⅲ类的水质提升,两者也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与此同时,惠州112条主要河流2022年同比2018年消除劣V类水体52条,新增优良水体45条。河道也更干净整洁了,全市河道水面及沿岸实施常态化保洁,实现河道无成片水面漂浮物和垃圾的目标。
河源民间河长: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发动群众保护东江
从惠州溯东江而上,即可到达河源。在河源,不可不提新丰江水库。新丰江是珠江水系东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由此东流经河源市连平县、东源县,在河源城区东部注入东江。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兴建于1958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从动工建设到加固整整横跨11年时间。
新丰江水库(万绿湖)。
它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20世纪80年代之前,新丰江水电站发电量占到了广东全省一半以上,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丰江水库的功能,由发电调整为供水为主。“发电功能在减弱,现在用水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部长潘力说,当地近些年花了大力气保证水质,“现在水浮莲也看不到一株”。该公司也会定期用工作船清理水库面垃圾。
新丰江水库(万绿湖)。
新丰江水库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水源地,承担着供应东江中下游城市和香港共计近5000万人口饮用水的重任。其水质优异,国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10条主要入库支流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202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营养状态指数在全国124个重要水库中基本保持前5名,今年2月、4月和6月排名全国第一。
工作人员对水库水质进行常规监测。
12月的新丰江水库澄澈明净,远处的小山被绿意覆盖,郁郁葱葱。“今天我们进行的是新丰江水库的常规水质监测。”在船上,工作人员拿出深水采样器,将其抛入水中,经过几番润洗,正式采了样。“现在采的是表层水,即水面以下0.5米。”随后,工作人员将采样器的水放置在不同的采样瓶中。记者还看到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和监测透明度的仪器,工作人员也分别做了采样。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场水质监测五参数包括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监测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上述的常规水质监测,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每次监测的指标有60多项。此外,每半年会进行更全面的水质监测分析,监测指标多达100多项。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会“根据异常指标和严重程度,启动应急程序”。
此前媒体报道,对于新丰江水库,河源当地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守护一方绿水。水库内共布设10个水质监控断面,定期掌握水质情况。万绿湖景区所在的东源县严控源头污染,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这些年,河源婉拒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落户。
今年10月8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为研究部署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会议要求加强新丰江流域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努力实现水质持久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守护好这一湖清水。
民间河长在守护家乡河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少略表示,当地正在研究出台新丰江水质保护的相关条例。另外,在践行河湖长制方面也有创举。河源从源头严控污染,清理有污染的农业养殖项目,发动民间河长和群众一起护河,“我们有近千名民间河长,还有河湖志愿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赖少略提到,特别是前几年利用政府的一部分资金,发动群众参与清漂等行动,既起了护河作用,也让百姓得到实惠。
肖玮,是河源市河湖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曾获得“广东十大最美民间河湖长”的荣誉。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源人,他长期参与东江及新丰江的巡河、净滩行动,“巡河提倡属地、就近原则,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发动群众保护东江。”河源还成立培训民间河长的基地,开发课程,培训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公益坚持了九年,从最早几个人的小分队,到现在发展到两万九千多名志愿者,这就是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肖玮认为,他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当他发现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东江的日常实践中、为更美好的东江而努力,他倍感快乐。
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向港深莞供水600多亿立方米
东莞市桥头镇,这里已是东江的下游。在东江右岸的东江大堤内,坐落着东深供水工程首级抽水站——太园泵站。东深供水工程,是一座以供应香港供水为主要目标,同时担负深圳市和东莞沿线乡镇原水供应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北起东江、南至深圳河,输水线路全长68公里,由6座泵站、2座电站、2座调节水库、61公里供水管道等组成。
东深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东深供水工程思源馆展厅内,一幕幕照片和影像揭示了一段发生在粤港之间的往事。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不)知几时没水荒。”香港三面环海,缺乏湖泊、河流及地下水资源,天然淡水主要靠修建水塘储水而得。历史上曾数次发生旱灾引起水荒,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因严重干旱多次实施“制水”,香港居民只能2天或4天获得1次供水,最困难时为每4天供水1次,每次4小时。
为长远解决香港同胞用水难题,正是60年前,即1963年12月,周恩来出访非洲路过广州时,广东地方有关负责人向周恩来汇报关于兴建东深供水工程问题。周恩来听取汇报后表示同意,“指示国家计委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作兴建此项工程的专款,并指示物资部门大力支持”。
东深供水工程太园泵站。
该工程从东江取水,在深圳水库原有水源条件下增加可靠水源。于 1964 年 2 月动工兴建,1965 年 1 月建成,同年3 月1 日开始供水。有了稳定供水后,1982年6月,香港终于解除长达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实现24小时供水。
随着香港发展、深圳崛起,用水量日益增大,为确保用水需求,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2003年,工程先后进行四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设初期的30多倍。资料显示,目前东深供水工程每年对香港供水占其用水总量75%以上,对深圳供水占其用水总量50%以上,对东莞沿线八镇供水占其用水量80%左右。从工程开始供水至今年9月,累计对港深莞供水超642亿立方米,其中对港供水290亿立方米。
太园泵站。
“为加强工程的保护管理,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省级层面出台了《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在水量和水质保障方面,有专职管理保护机构,包括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省生态环境厅东江执法分局、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公室等。”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总经理李迎春说。据他介绍,在太园泵站的取水口,布置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pH、溶解氧等指标均可随时自动监测”。此外,还配备无人机等设备,可供巡查使用。在深圳水库,有无人船进行水质采样。
“我们建立了高于同行业的管理指标”,李迎春说,东深供水工程在工程完好率、供水保证率等方面都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据了解,工程自运行50多年来,从未因设备设施问题而中断过对港深莞的供水。
采写:南都记者马辉
摄影:南都记者冯宙锋
编辑: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