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探索色彩之境,“在现实中原地超越现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2-14 14:28

与《大国志》和《昨天堂》等经典黑白摄影作品相比,严明在《迷墙》中展现了更为大胆和多元的风格。他以勇于创新的姿态,赋予了彩色摄影全新的意义:“逆着时间的方向,开拓视觉事实之外的边《朱仙镇的丫鬟》界,追求新的艺术境界。”

2023年12月10日寒风凛冽的冬夜,五道口PAGEONE书店成了艺术的港湾。 在《迷墙》首发式现场,著名摄影师严明携手著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叶锦添、“披着民谣外衣的朋克”五条人乐队的仁科和茂涛,与现场的读者分享了关于摄影、艺术的感悟。这些充满智慧与真诚的分享,引发了读者们的共鸣,使得现场气氛亲切而热烈。

800x451_65790d64e855b.jpg

《迷墙》首发式现场。

探索色彩之境:在现实中原地超越现实

活动现场,主持人邀请严明选取《迷墙》中的八幅作品展开细读。观众有幸从严明本人对单体作品的深入解析中,看到他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个人风格的形成过程。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影像的展示,而是通过影像讲述故事,传达情感,探索记忆,把握时间的深度。

750x563_65790e3ad1d62.jpg

严明作品 《竹篷下的木马》

在《竹篷下的木马》中,严明利用强烈的光线和补光技术,捕捉了一个看似平凡的场景,赋予其科幻般的三维感觉。这种对光线的敏感和创新使用,展示了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造艺术。

655x492_65790e5875079.jpg

严明作品《岁寒三友沙发》

在《岁寒三友沙发》中,他通过拍摄一个废弃水泥厂宿舍中的沙发,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曾经生活的痕迹。这张照片展现了他对被遗忘的物件的深刻洞察,以及通过这些物件讲述过去故事的能力。

740x556_65790e7057a68.jpg

严明作品《红蔓》

544x724_65790e80f0510.jpg

严明作品《美人》

《红蔓》和《美人》则体现了严明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藤蔓图案还是一幅壁画,严明都能捕捉到这些场景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705x530_65790eea527e7.jpg

严明作品《集中存放袋》

在《集中存放袋》中,他通过拍摄废弃监狱的一个细节,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这样的作品表明,他的摄影追求的不仅是美学上的表达,还包括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入挖掘。

585x778_65790f096e5d6.jpg

严明作品《废弃房里的粘蝇纸》

759x570_65790f27e92f3.jpg

严明作品《长江边的大手》

《废弃房里的粘蝇纸》和《长江边的大手》则展示了严明如何在日常中发现不寻常之美。他的作品通常围绕着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场景,通过他的镜头,这些场景变得充满故事和情感。

740x556_65790f44a282d.jpg

严明作品《66号公路的桃花》

《66号公路的桃花》则揭示了他对自然和人造环境的反思。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美丽景象的记录,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在活动现场,严明还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如何在遇到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创新精神。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熟悉的艺术场域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新的自我。

801x1423_65790f8c91395.jpg

著名摄影师严明

对于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严明认为,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化,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演变,一次与创造力相关的探索。在严明看来,“黑白”表现出的样貌其实是把现实往上“提拎”了,有更接近“艺术”的站位。而彩色是“实”的,与现实本身一样,所以摄影师拍彩色照片,就是在现实中原地超越现实,这绝非易事,而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严明解释了他从黑白摄影过渡到彩色摄影的过程,并讨论了这一转变对他艺术表达的影响。他强调,选择黑白或彩色摄影是基于创作需求的自由决策,而不是对某一种形式的固守。他虽然长期坚持黑白摄影,但内心渴望变革和思辨。他提到,转向彩色摄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带来了新的创作可能性和视角。严明分享了他如何把握艺术创作的精髓,追求真实而非俗套的美感。

严明的摄影创作并非自娱,而是对世界有寄望,愿意叮咛,凝神。正如他从娱乐中看到经济,从设施上发现了审美,在遗迹里找见历史。引人愕然、伤怀、忧思、失笑……每一幅图像在他这里不是俗例地搬运,而是从凝视、框选,以及环境光线的搭配,都必是有情绪溢出的,必须是目光的延伸,精神、时间和情感的告白。

800x601_6579121f32773.jpg

严明作品《铜荷》

至于准确的情绪表达,这次依然被摆在庸常的美感之上,状态、环境、氛围、立意等等仍高于美感。一些纯物态微小场景的刻画,也是注重其灵光的特质,并做到宁静克制,让简单成为力道,并发声、说话。严明以作品《铜荷》为例,说他“不要刻意的甜,一丝也不要”。他认为,我们不必给自己的作品强加诸如“卫生标准"之类的东西,其实它们是可以散发自已的力量的。所以“废弃房里的粘蝇纸”会进入他的镜头,因为它给他提供了技艺创新的动机,他说:“我当时想将来要把这个照片放在巨幅的挂画,挂到美术馆里。”

关于这本摄影集的核心意象“墙”,他再次以《美人》为例,畅谈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前人把诸多重要的、珍贵的东西刻画、安置到墙上。墙的功能除了围蔽,也是呈现情感、审美的介质,包裹生活的超级框架。生活的投影在上面更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时间空间历史经济文化尽在其上。残墙让人着迷的不仅是怀旧,相关内容的进化和变迁还有它可以剧透一部分未来。而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正是严明一贯牢记和着力把握的。观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以轻松的方式透露出希望,咏唱在东方精神永在的部分。

严明还谈及了他对拍摄地点的选择,特别是对废弃景点的偏爱。他解释说,这些地方因其历史和文化层次而吸引他。对于身份的转变,严明认为这是命运的引导和个人兴趣的追求。他回顾了自己从音乐到摄影的转变过程,表达了对目前职业道路的满足和幸福感。他坦言,是摄影让他找到了完全自主的艺术创作,在摄影创作中,不再受制于人。

“摇滚之心”是创造力不竭的源泉

现场的嘉宾们也畅谈了自己眼中的严明摄影艺术。自称为“摄影发烧友”的叶锦添先生别出心裁地挑选了四幅严明作品,对后者的摄影表达了深刻的欣赏,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记忆的捕捉和时间深度的记录方面。

800x601_6579120815559.jpg

严明作品《洋人街的野花》

800x1065_6579125660d44.jpg

严明作品《熏黑的画框》

800x601_6579126cde3ac.jpg

严明作品《朱仙镇的丫鬟》

他认为严明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展示,更是深入人心、引发共鸣的艺术表达。他感觉严明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人,而他的摄影是一种细密的艺术探索,“寂寞的人如果进入艺术境界的时候就会看见不同的东西”,他指出,在《洋人街的野花》这幅作品中,严明是在借景,来谈一个讲不出来的东西。而且那个讲不出来的东西恰是最深入到观者的内在、跟他的照片连接的。同样,在《熏黑的画框》这幅作品中,严明以光泽和框架捕捉到内心最敏感的点,透视到表象之下的内核。严明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他本人的存在,无论是拍摄街景、静物还是人物,他总是能够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他认为,在《朱仙镇的丫鬟》中,严明拍摄的对象并非真人,但他拍出了它的情绪。严明通过对静物的拍摄展示了深刻的情感和记忆,这是他最欣赏严明的部分。

800x1065_657912abc508e.jpg

严明作品《嵊州之马》

叶锦添指出,真正的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时间,而是记录时间的深度。比如《嵊州之马》就显示了摄影如何能够超越时间,让过去无人关注的事物重新被世界所注意。叶锦添强调摄影能够超越写实,带给人们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动,而严明是能带来这种理解和感动的人。

对于严明的色彩探索,叶锦添认为,黑白摄影是一种抽象的记录,而彩色摄影则更加接近现场的真实感受,他提出了关于严明拍摄彩色照片的思考,并在现场向严明求证。

叶锦添是摄影科班出身,而他的摄影集《凝望:叶锦添的摄影与人生》也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现场展示并解说了其中三幅作品,更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念。

五条人乐队的仁科和茂涛也以他们特有的幽默与洞察,从摄影艺术爱好者的角度分享了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几张照片,并且在现场向严明询问了自己的疑惑,让观众有点意外地了解到不少有趣的创作背景和花絮。

800x1423_657913d52ec37.jpg

五条人乐队 茂涛

茂涛指出曾经也是乐手的严明,仍然保持着一颗“摇滚之心”,这也正是严明创作力不竭的源泉。

在面对《马面》这幅作品时,茂涛被马的眼神深深吸引,感受到了照片中动物的生动和与观者之间的沟通,而茂涛对《山神庙》的第一印象是灵牌背后的神秘和超自然的感觉。《有情况的小树林》则让茂涛首先感到了一种科幻式的惊奇,仿佛外星人真的降临到了这个场景。

800x1423_65791398c63b5.jpg

五条人乐队 仁科

仁科对摄影作品有着开放和多维的理解,他提到,好的摄影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一系列联想、离题甚至误读。摄影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艺术的一种表达,能够像魔术一样展现出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800x1065_6579141c77aa7.jpg

严明作品《红台阶》

800x601_6579145e15c5e.jpg

严明作品《红色假山》

在谈及《红台阶》时,仁科将这张照片比喻为一幅油画,这种比喻展现了他将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联系的能力。他对于严明使用色彩的方式表示赞赏,认为严明通过相机捕捉的场景,就像亲手绘制的画作一样。对于《红色假山》,仁科的评论则更加直观和个人化。他提到的阿尔莫多瓦执导的《情迷高跟鞋》的联想,展示了他如何从严明的作品中感受到与电影艺术的联系, 尽管严明明确表示在创作时并未想到这部影片。在描述《美人》时,仁科将其与《迷墙》这一主题联系起来。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其历史和文化层次,将之视为时间的见证和文化的承载。

在这个夜晚,观众见证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转变,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力量和美。有读者表示,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对美和生命深度的探寻。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