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阳江2个典型案例入选,分别为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促进村集体村民增收、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案例名单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
1.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3.云浮市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
4.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6.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7.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
8.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9.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10.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金融赋能】
11.肇庆市构建信用村“整村授信+”赋能集体经济发展
12.佛冈县龙塘村探索信用互助合作盘活闲散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激发经管团队活力】
13.禅城区紫南村“乡村CEO”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4.五华县探索“产业村长”模式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15.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多元化经营】
16.濠江区推行五种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17.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18.龙门县山下村“三步走”做好红色教育兴村富民文章
19.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潮安区溪美村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致富
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阳春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工作,通过创新“两项机制”、统筹“四个结合”、推行“四种模式”,全力推动农业生产托管落地见效,在解决土地碎片化、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63.1万亩,每亩节约成本220元,惠及农户20.12万户,比托管前增加利润4426.4万元。2022年,阳春市被列入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智慧三农(阳春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全国成功典型案例。
一、创新“两项机制”,构建农业生产托管稳固框架。
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农业社会化服务专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推广“党支部+服务组织+农户”做法。
一是建立“四抓四促”工作机制。抓党建引领、促工作推进。把农业生产托管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将生产托管与土地整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抓政策宣传,促托管覆盖。培训发展镇、村、组干部成为稳定宣传员,在全市17个镇(街道)开展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系列宣传活动,市级动员镇级,镇级动员村级,村级动员各家各户,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政策和服务内容宣传到位。抓服务创新,促资源整合。重点抓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建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队等服务资源主体。目前,已整合合作社13家、农机手195名、乡土专家63多名、机具551台(套),具备“四统一”的专业化生产托管服务能力。抓三级联动,促服务落地。成立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水稻服务中心,设立区域分中心4个、村级服务站21个,按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由托管前每亩约800元降到托管后每亩约650元,平均亩产提高8%,每亩实际增收400元。
二是建立“一奖一补”工作机制。制定《农业生产托管奖补实施方案》,实施托管全覆盖“1+1+1+1”示范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竞争创建的方式,确定1个示范镇(街道)、每镇(街道)确定1个示范村、每村确定1个示范组(经济合作社),三年内打造一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覆盖示范典型,力争到2025年全市水稻生产托管三个环节以上服务面积36万亩以上,经济作物生产托管两个环节以上服务面积10万亩以上。
目前,已对示范镇、示范村、示范组奖励266万元,对跨区作业的服务主体购置轨迹仪451台,补贴45.1万元。
二、统筹“四个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托管综合效益。
整合“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机设备、金融保险”四类服务资源,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整合本市和跨区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四个结合”。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相结合。目前,连片15亩以上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1.72万亩,已全部完成复耕复种。
二是推进集约化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相结合。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促进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三是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相结合。让农户直接分享到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节本增效收益,其中全程托管服务每亩增加收益240元,半托管和关键环节托管农户每亩增加收益160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达95%。
四是全产业链托管和重新分工分业相结合。通过把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交由专业农业生产服务机构耕作,让乡村劳动力从农业一产业解放出来,有效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推行“四种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水平。
从实际出发推行“四种模式”,逐步转变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扩大全市托管服务覆盖面,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开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是“村集体流转集中+生产托管”模式。引导小农户将耕地流转至村经济社,通过土地细碎化整理,形成“小田变大田”,然后流转到经联社,经联社集中发包给农业企业,企业再与市农业生产托管中心专业团体签订合同进行全程托管。由其集中统一品种,实现耕、种、防、收、烘干全程机械化全链条托管服务。例如: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积极发挥托管协办服务作用,引导松柏镇松柏村委会200多户小农户将300亩耕地流转至村集体,再由村集体与托管服务组织签订水稻全程托管服务协议,服务组织每年按650元/亩保底收益给农户,超出收益部分按20%再次分红给农户。
二是“经营权入股集中+生产托管”模式。选定双滘镇旱田村为2022年阳春市新型农村土地合作制改革试点,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预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社,再入股到村经济联合社托管项目,按入股面积计算托管经营收益分红依据。村经济联合社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给市农业生产托管中心的专业团队,统一对外开展合作经营。形成“农户+经济社+联合社+服务主体”的托管组织模式。
三是“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生产托管”模式。经联社在村民弃耕时暂时接管本村丢荒田后,小农户以400-800元/亩·年将耕地流转到经联社,经联社与市农业生产托管中心签订合同进行全程托管,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四是“托管员统一组织+生产托管”模式。
目前,全市在册托管员319名,主要负责收集和整合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需求,代办本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事务,使收集统计和代办服务工作做在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需求得到迅速响应,不误农时。
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
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阳江市阳东区亨垌村开展“土地信用中心”创办试点,积极探索“存贷耕地”新模式,将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切实解决零散耕种效率低难题,有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2022年,亨垌村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6万元。
一、结合村情实际,探索耕地流转新路径。
结合亨垌村身处偏远山区,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就业,且耕地零散不易耕作,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等村情实际,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径,制定“土地信用中心”实施方案,在坚持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实行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取存入分红,“土地信用中心”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收取贷出分红;种植农户则按照“土地信用中心”要求进行种植,确保耕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信用中心”则赚取分红差额用于自身发展,推动耕地高效流转。
二、创新存入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根据农户不同需求,创新设置两种耕地存入方式,二者的存入分红有所差别。一种是活期存入,农户随时可以提取耕地进行生产,解决个别农户耕种用地需求,而取出的土地可以是农户原来的存入土地,也可以是其他人存入土地,具体由“土地信用中心”与农户商议;另一种是长期存入,与“土地信用中心”签订长期存入耕地合同,合同期内不可取出耕地,满足引进农业大户种植用地需求,“土地信用中心”按照耕地存入合同支付农户分红。
强化宣传动员,进村入户向村民讲解“土地信用中心”发展新模式和运作方式,引导村民自愿将耕地存入。目前,全村已有2200亩耕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吸储”面积占亨垌村耕地总面积的69.8%,预计年底存入耕地可达3000亩。
三、完善贷用机制,有效提升耕地流转效率。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以镇挂点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工作人员为主,在村经济联合社成立耕地合作部,赋予“土地信用中心”土地流转的主要职能,负责耕地存入、贷用等业务办理,保障其高效运转,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后土地连片的优势,积极主动通过以地招商等方式到外地招商引资,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开发。
二是完善发包流程。利用省“三资”交易平台,将村民零散耕地整合后进行挂网发包,全流程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规划设计。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对亨垌村农业种植进行规划设计,明确以发展粮食、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其中规划2000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和蔬菜轮作,600亩用于种植番薯、玉米、南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预留500亩给村民种植,支持鼓励村民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增加村民收入。
目前全村已完成贷用耕地1800亩,成功引入农业蔬菜生产龙头企业推广“稻稻菜”种植,首期为企业提供1000亩耕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1万元,为村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局面。
四、健全服务体系,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健全监督机制。设立由那龙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亨垌村委会、第三方会计公司等组成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对“土地信用中心”的运营进行监管,处理解决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二是健全服务机制。由亨垌村经济联合社引进专业企业成立耕地整治服务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治规划、土壤检测和通基管理,为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提供必要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率。
三是健全“补改投”机制。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由补贴改为投资,从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资金中,投资200万元在亨垌村建设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冷链配套设施、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形成固定资产后以资产入股的方式与有关公司合作,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预计每年分红超7万元。
来源:广东省委改革办
编辑:黄昕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