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发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医疗卫生方面三地各有其独特优势,三地也正在持续推进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12月16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穗举办,相关部门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重点从医药、医疗、医保的视角,就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及医疗资源协同合作、药械监管创新合作与药械产业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合作和创新等重点话题进行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第一日 嘉宾合影。
慢性病成为三地主要负担
此次论坛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与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黄埔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艾社康(上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粤港澳三地合作基础良好,能够为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样本。”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在演讲中综合研究数据,指出当前我国由慢性病引发的死亡人数占比达到了88%,慢病成为我国主要疾病负担。此外,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是我国的健康风险主要人群。在此背景下,冯文猛指出大湾区三地中香港、澳门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高于广东,但慢病仍是三地共同的负担。冯文猛建议,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要推动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方面享受和内地同等待遇,推进社保跨地使用,推动医养结合,建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共同打造健康湾区。
复旦大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艾社康亚洲创始人兼CEO刘畅表示,粤港澳三地医卫事业的联动经过连接、合作到系统,已经拥有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融合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动,将粤港澳三地打造为全球生命健康高地。
复旦大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艾社康亚洲创始人兼CEO刘畅。
广东省医疗健康卫生事业势头强劲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刘石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广州市开发区规上生物医药企业是135家,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100亿元,近两年来,广州开发区提交的新药注册申请占到了全市的90%以上,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数量将近全市的88%,显示出广州市开发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的强大势能。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刘石。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指出,在医疗保健类产品的出口方面,广东省在各个省市都在下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且一直在出口规模中占到10%以上。这既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也彰显了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当中长期厚积薄发的能力。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
港澳居民赴内地就医,多方互通或成未来趋势
“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得不到足够的医疗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行政总裁冯康指出,这是香港医疗体制一直以来所奉行的价值。他表示,内地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且就医花费较少,吸引了许多香港人北上就医,香港与国际接轨较多,因此许多内地居民会选择到香港就医。在粤港两地互通就医的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要做到患者、医生互通,病例数据互通以及保险互通,配合湾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特色,发挥各自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行政总裁冯康。
澳门卫生局药剂处处长李志风在圆桌论坛环节指出,澳门特区人口较少,澳门的医疗服务需要同时兼顾本地居民和旅客的需求。澳门目前正在筹备在横琴新街坊建立卫生中心,将澳门的药物运到卫生中心供居住在横琴新街坊的澳门居民使用。他希望构建平台以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药械、病历数据互通,共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澳门卫生局药剂处处长李志风。
澳门镜湖医院副院长李鹏斌则认为,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许多港澳居民会到到内地就医,珠海对澳门也有特殊政策,部分澳门的居民可以购买医保。在湾区医疗资源融合的形势下,医疗资源竞争将会加剧。此外,澳门作为自由港,在药物应用方面有着先行优势,通过粤港澳三地合作,更多的原创性新药可以惠及大湾区居民。
澳门镜湖医院副院长李鹏斌。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报告启动内容分享及报告启动仪式”,该报告将从医疗、医药、医保三大领域切入,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战略性建议,预计明年6月发布。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宋耕洋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