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陕甘宁对中国革命的塑造,韩毓海新著《风起陕甘宁》出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2-20 14:47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的新作《风起陕甘宁》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在即将迎来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风起陕甘宁》聚焦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运用丰富的史料,追问陕甘宁对中国革命的塑造。

12月16日,新书分享会“风起陕甘宁——让历史告诉今天”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行。韩毓海教授结合自己踏查经历与学术思考,通过介绍新书《风起陕甘宁》的创作心得向读者分享他的认识。

图片

活动现场图

陕北考察,著成“风起”

在新书分享会上,韩毓海教授谈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有两个胜利,一个是在井冈山,一个是在延安。所以我们现在除了中央党校以外,还有三个干部学院,一个是井冈干部学院,一个是延安干部学院,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就是浦东干部学院。”

谈及写作《风起陕甘宁》一书的缘起,韩毓海回忆道,2019年的时候,中央党校在榆林开党中央转战陕北座谈会,他提出来想沿着毛主席转战陕北的路走一走。当地人说不行,陕北的冬天走不了,约定来年秋天,陕北季节最好的时候。韩毓海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作诗‘大野入苍穹’,秋天很好,第二年和刘统老师一起走了这个路。”

考察期间,博学而口音极重的陕北老人“讲古”和干旱地区杨家沟(1947年底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一场大雨给韩毓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场大雨,让韩毓海联想起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时行军的场景。

韩毓海就此追问: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为什么能成功?顺着这里的人和这片土地的面貌、性格思考,便有了这本《风起陕甘宁》。

正如作者对书名“风起陕甘宁”的解释:“一是指造成黄土文明的大风,二是指中国革命形成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作者进一步把“优良作风”解释为:“自己的小米饭还吃不饱,却操心着天下兴亡、亿万苍生。”这正与北宋大儒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

本书正文分为五篇,分别是《杨家沟》《大地上的学问》《波罗》《王学文》与《结合》。在这五篇中,作者把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激情并举,结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经验。

图片

通向胜利的路

对于中国共产党何以胜利,韩毓海提出了以下因素。

信仰的力量是首要的、关键因素。除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陕北这片土地也是关学“为天地立心”的精神和佛家所追寻“波罗”(陕北地名,佛教用语“光明”)播种的土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正是在这里,以富平胡家叔侄为代表的众多青年志士走上了“老爷起义要当鞋匠”的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努力奋斗。

做好治理体系规划、掌握治理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因素。借由党内经济学家冀朝鼎的“中国基本经济区”概念,韩毓海认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自元代以降的大国治理体系,能够有效统筹好农耕、草原、海洋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体系便是马克思所说“亚细亚所有制形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发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看,陕甘宁边区正是历史上的陇右,具备一定程度的内亚性,可与历史上建立唐朝、一统天下的“关陇集团”类比。

图片

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

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经济理念与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从革命时期的经济活动到今日提倡的共同富裕,为何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无私的,总是不同于买办阶层的“发财”?因为“经济”二字自古以来就是“经邦济民”。以王学文为代表的党内经济工作者们,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黑格尔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结合,主张经济本身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一篇名为“结合”,即指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延安正是这个结合发生的地方,这也是对全书的总结。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渐找到中国革命的方向与道路,反对教条主义,看重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经验。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之一,这里的人勤劳、憨厚,具备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点,这些特质也滋养着此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调“要为真理而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和注重实践、注重和谐的中华文明结合了,这才可能造就“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投身革命的精英知识分子

陕北的土地贫瘠,陕北的农民憨厚。在这里的革命队伍,似乎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精英相隔遥远,而韩毓海专门以占全书四成的篇幅去书写冀朝鼎和王学文两位经济学精英。

冀朝鼎长期在美国财政界和国民党银行系统工作,但他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在1948年蒋介石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他运用“巧实力”制定的金圆券政策给蒋介石递了一把刀子,帮国民政府完成了“经济自杀”。在美国财政界时,冀朝鼎便支持美元结束对欧洲金融市场的依赖。回到中国,冀朝鼎参与人民币制度的创立(与土地挂钩)。

王学文曾求学日本京都大学,也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与冀朝鼎不同,王学文直接在延安工作,是毛泽东同志在经济方面的顾问。

图片

作者签售。

毛泽东的经济理念强调“四面八方”,“四面”是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综合平衡,“八方”是这四个方面对应的社会力量、社会主体、社会各阶层。而为“四面八方”奠定基础的,正是王学文。在“四面”这一层,王学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主张经济发展要重视发展生产力,而非“发财”;在“八方”的角度,王学文主张要重视社会各阶层,帮助党中央纠正了土改中“左”的错误。

革命工作有不同的分工,冀朝鼎和王学文都是“细活”的代表。冀朝鼎和王学文的革命气质究竟在何?在韩毓海看来,他们的革命气质就是精英为人民服务、始终依靠人民。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