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助力教师发展,天河教师以科研精神推动课堂提质增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3-12-21 18:23
图片

南都讯 12月21日,“2023年广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果推广暨广州市天河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成果展示活动”之分论坛(三)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该分论坛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为主题,天河区5所中小学校长、老师基于本校各学科的课例实践展开汇报、分享经验。在论坛最后,专家学者针对老师们在课例研究方面的问题与疑惑进行交流与互动。

带着研究者的审慎态度做课例研究

围绕“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这一主题,体育东路小学、体育西路小学、长湴小学、岑村小学、长兴中学等五所天河区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种子校”分别进行了研究汇报。各校校长、老师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学校在课堂观察点选点、更新迭代观察量表、统计编码数据等方面的做法,分享了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方面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体育东路小学林晓兰副校长作《课例研究:根植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引擎》研究汇报。体育东路小学借助课例研究这一新引擎,围绕“学生的深度互动学习”持续进行系列课例研究,开展高质量校本研修,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每个老师做最好的自己。

图片

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副校长林晓兰以《课例研究:根植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引擎》为题作分享

如何借助课堂观察这个工具改善学生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育西路小学老师傅锐阐述了该校数学科组质性观察与量性观察相结合,收集证据,不仅改善了教与学,也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活力。

图片

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数学教师傅锐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为题作分享

长湴小学老师郭敏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分享了话语分析取径的课例研修经验。该校研究团队针对课例观察的困难,通过工具开发,实施课例观察和研究,撬动了课堂的变革。

图片

天河区长湴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组长郭敏以《话语分析取径的课例研究——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为题作分享

如何借助一张量表助推全校发展?岑村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廖可讲述了岑村小学课堂观察的故事。该校聚焦观察量表的开发,实现了量表的迭代升级,推动了课堂观察的有效落实。

图片

天河区岑村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廖可以《一张量表助推一校的发展——岑村小学课堂观察的故事》为题作分享

长兴中学副校长江小宇围绕“视频俱乐部”“课例研究”“教师发展”三个关键词,阐述了长兴中学以视频俱乐部作为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组织形式和实践载体,促进学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图片

广州市长兴中学副校长江小宇以《“视”见成长 同“频”奋进——以视频俱乐部推进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校实践探索》为题展开汇报

在沙龙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肖思汉对学校汇报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就学校在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实践中的收获、困惑与解决方法,两位专家与五位校长及教师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图片

在沙龙研讨环节,安桂清、肖思汉与五所学校校长、教师互动交流

如何更好地结合量性观察和质性观察的优势促进教与学的改进?安桂清提出了三个种方法,供教师们根据课例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并行性、顺序性、嵌套性。此外,安桂清还强调,开展课例观察和课例研究时,要把学生作为一个“试图理解的人”,而不是“规范的人”,“理解了一个学生就是理解了作为整体的学生,在帮助某个具体学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学生。”

肖思汉则提醒老师们,与其希望通过课例观察中的数据、现象得到一个“合理”的推论,老师们更应该关心,如何通过课例研究得到“有说服力”的推论。“课例研究非常依赖具体的情景和语境。因此,老师们要为数据、现象补充更多课堂的细节,并且增加阅读文献,以文献作为证据和佐证,加强对某个现象的理解。”

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葛红霞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办”,由专门团队牵头负责推动项目实施。

此次课改深化行动项目项目,上有华东师范大学专家高位引领,下有学校的具体实践。如何把专家的理念落实在学科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依靠研训员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实践,指导学校教师,带领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从校本研修到每次课例展示,研训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带领老师一起研课、磨课、观课,和老师们共成长。”葛红霞说。

葛红霞表示,接下来,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将按照区教育局局长龚维的部署,落实四个一,巩固第一批种子学校成果,动员遴选新一批种子学校,开发一套区域课改培训课程,建设一支课改实践骨干团队,形成致力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良好育人新生态。

天河区创新突破课例研究方法
切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关键

在“专题讲座”环节,安桂清以《课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题,围绕深化内涵理解、探索多元模式、提升操作品质等内容,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安桂清以《课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题作讲座

“天河区在课例研究上的探索有鲜明的特色。在方法拓展上也有创新和突破。”在讲座环节伊始,安桂清首先为天河区的做法点赞。她还强调,课例研究还具备其他的拓展功能,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教学变革……在方法创新上,除了传统的筛查过程性结果以及后测的数据,天河区还采用了个案描述、话语分析、视频分析等多种方法。

“在不断研讨和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例研究的信念共识逐渐达成。”安桂清强调,教学研究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指导方法。而一个好的教学是“教学、研究一体化”,这就意味着,教师不是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从设计教案、学前分析的过程中,就开始研究教学。

此外,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要切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否则课例研究又将回归为传统教学再生产的工具。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在学科教学中,嵌入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天河区的项目特别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研究,学历案也是支撑教师和课堂转型的重要工具和支架。”安桂清说。

课例研究超越传统听评课经验的活动并做得更专业化?安桂清强调,虽然各个学校的模式有差异,但总体而言,专家和教师们形成了三点共识——群体性合作、过程性反思、持续性改进,这也是课例研究的核心要点。

值得注意的是,安桂清提醒老师们,在借助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时,老师应注重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真正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从来不是‘好看’的、行云流水的课堂,更可能是‘磕磕绊绊’的。”安桂清说。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梁艳燕  叶可可  游曼妮  刘哲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梁艳燕 孙小鹏 叶斯茗 

视频:马强 蔡文茵 罗雪纯

摄影:冯宙锋 陈辉

技术:麦毓轩

实习生:马蕴凌 区栩婧

设计:张博 张许君

编辑:杨晓彤,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天河在行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