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战略的第十个年头,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强调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包括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以及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其中,打造健康的数字金融生态,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水平,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小微企业创造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守护小微经营主体的金融健康影响深远。于小微企业而言,良好的金融健康状态能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进而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增强发展韧性。在此背景下,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携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小微金融健康调研报告2023》,通过1800余份面向全国各地小微经营主体发起的线上问卷调研,试图洞察小微企业的经营表现和融资状况,透视小微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探索赋能路径。
小微融资需求主要源于经营压力
当普惠金融高速发展,小微客户的金融可得性迅速提升,但过度提供信贷服务将导致有些人的负债率超出他们的实际负担能力,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金融健康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小微经营主对于企业、企业主家庭的财务规划与管理情况如何?是否既能满足短期需求,也能应对突发情况的财务冲击,具备实现未来财务目标的能力?
本次调研的样本集中于营收总额小于1000万元、雇员少于100人、成立时间3年以上的小微主体,其中,生意经营时间3年以上的主体超过80%,营收总额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占比87%,营收50万元以下占比29%。
受访小微企业2023年上半年营收、利润情况(数据来源: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
这些小微企业的经营景气度和收支健康度如何?根据问卷数据显示,静态来看,2023上半年有50%的小微实现盈利,另有16%出现亏损,盈利能力一般;动态来看,有40%的小微同比去年出现营收、利润下降。不过,总体而言,多数小微经营上能够按时回款、付款,不存在普遍性的资金紧张情况;只有少量小微面临收支压力,其中19%的小微无法按时回款,另有约10%的小微无法按时付款。
受访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渠道调查数据(数据来源: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
那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如何?调研数据显示,近六成小微存在融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仍是小微融资的最主要渠道,覆盖率达到73%,非银机构、互金平台发挥重要补充作用。不过,有73%的受访小微客户表示,存在资金缺口,表明尽管银行信贷渗透率较高,但仍未充分满足小微资金需求。此外,资金缺口大的小微筹资和回款能力比资金缺口小的小微更弱。整体来看,约60%的小微能及时找到成本可负担的资金,而资金缺口较大的小微较难及时获得成本可负担的外部融资,以资金缺口大于50%的受访小微企业为例,数据显示,能及时获得可负担成本融资的约有48%,不及平均水平。
交叉分析结果还指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源于经营压力。数据显示,融资需求大的小微客户,出现亏损和营收下滑的比例更高。在盈亏表现方面,分群体来看,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中亏损占比为23%,无贷款需求的小微中,只有15%有亏损。资金缺口大于50%的小微中有26%亏损,资金缺口小于20%的小微中只有14%亏损。另一方面,经营恶化迫使小微寻求更多外部融资支持,在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中,有43%在2023年上半年都出现了营收减少,资金缺口大于50%的小微中,营收减少的占比达到46%。
高融资需求可能引发风险
高负债小微亏损率多一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公开场合曾表示,“如同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每个人在对抗病毒时,比打针吃药更重要的法宝,保持金融健康也是每个经济体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因而谈及小微客户的金融健康,一个重要的观察维度就是对负债风险的管理。
从全部样本数据来看,负债压力整体可控,半数以上小微综合融资成本(即贷款年利率,后同)小于10%,这表明,低成本的银行贷款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定价较高的非银贷款。不过,根据调研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小微客户的经营表现和融资需求两大方面都蕴含着风险。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高融资需求带来的风险,调研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风险存在正相关。数据显示,无法按时还贷的小微客户,其负债收入比和融资成本均较高。其中,能按时还款的小微客户中,负债收入比更为健康,负债收入比小于20%达到三分之二,超过50%的占比14%;而在不能按时还贷的小微客户中,负债收入比超过50%的占比达到了28%。可以看到,资金缺口大的小微客户,很可能已背负较多负债。
问卷数据分析还表明,融资风险大的小微客户,其潜在融资需求也更高。一组对照数据显示,在高风险客群中,有额外贷款需求的小微客户有70%都不能按时还贷,负债收入比大于50%的占比高达62%,相应地,这一人群中融资成本高于15%的占比也较高,为65%;在低风险客群中,超过六成(61%)有额外贷款需求的小微客户都能按时还贷,六成负债收入比小于20%,这一客群中,融资成本低于5%的占比高于55%。对于金融服务提供方而言,研判贷款动机和资金用途将有助于评估风险。
同时,需要警惕小微客户逆向选择。由于融资需求与经营指标均呈负相关,表明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融资需求更多来自于经营压力,而经营表现又与债务压力高度关联。关于经营表现和融资风险维度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无法按时还款的小微中,亏损比例高达39%,高于19%的样本平均水平。负债收入比大于50%的小微中,亏损比例达到近三成(27%),而负债收入比小于20%的小微中,亏损比例为17%,高负债小微亏损率比低负债小微多一成。另外,从资金充裕度来看,债务负担重的小微,其资金紧张状况尤为明显;按时支付外部款项的小微基本不存在还贷风险。
穿透评估、适度授信等
四大路径守护小微金融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守护金融健康的本质依然是金融能力建设问题。金融能力建设除了培养内生主动力以外,策端、金融供给端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外部介入主体角色功能待完善和强化。《报告》建议,金融服务供应商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行为研究结果,将消费者(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融入到商业模式中。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的经营健康与金融健康是共生关系,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对于金融服务提供商而言,关注小微客户金融健康、赋能客户,有助于客户按时偿付债务、成为复购客户,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巩固自身的资产质量。
基于调研分析结果,课题组总结归纳了四大路径守护小微客户金融健康。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穿透评估小微融资需求背后的经营风险。由于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越高,其还款压力就会越大,仅凭过去的逾期表现不足以评估新增放款的潜在风险,需要跟踪小微经营状况,预判还款能力变化。其次,需适度授信,避免过度授信造成债务恶性循环。一方面,经营状态不佳会削弱偿债能力,而负债过重则会侵占周转资金、侵蚀利润,阻碍小微获得走出困境所需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贷款成本过高也会加重小微资金压力,引发更高的信贷风险,以高定价产品为主的金融机构,更需要控制放款规模,等待小微经营好转、融资需求更加健康。
同时,帮助小微企业提升经营能力与金融能力也成为了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发力方向。以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普惠担保)为例,其通过线上经营课程和线下咨询顾问相结合的方式赋能小微客户,旨在提升客户经营的稳定性、盈利性,并改善他们的财务韧性。在数字化经营方面,一项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202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并非“数字白户”,他们的线上经营、学习占比较高,一方面,75%以上的受访小微企业使用过线上购销平台,92%对在线课程感兴趣,其中营销推广、线上经营课程最受欢迎,超过50%的小微企业对这两类课程感兴趣。获得过咨询顾问支持的小微群体中89%处于盈利或打平状态,而未获得支持的群体中只有70%处于不亏损的状态。这说明平安普惠担保线下综合赋能与小微客户的盈利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2023年的小微客户调研数据显示,平安普惠担保通过咨询顾问为小微企业提供新客户介绍、行业交流推介、供应商介绍、帮助使用线上经营工具、联系经营场地等经营协助,有63%的小微接受过此类支持。在接受过协助的小微企业中,有85%认为咨询顾问提供的支持对经营产生了帮助。
此外,还需要针对小微客户强化消费者保护宣传,进行金融素养提升教育。根据调研数据来看,近半数小微客户希望咨询顾问能提供普及金融或财务相关知识的服务。超六成(63%)小微客户已经从咨询顾问或金融机构官方平台(公众号、视频号、APP等)了解过理性借贷相关的消保知识,近五成受访小微客户了解过关于征信保护、反诈防骗和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的消保知识。
出品: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X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研究员 熊润淼
编辑: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