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中国年度盛典落幕!专家建议企业践行ESG要沉下心来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鉴定
原创2023-12-21 22:04
800x421_6584dc8f75d67.jpg

910x248_6584dc8f14185.jpg

过去一年,企业在ESG领域有哪些创新实践?12月21日在广州举行的2023责任中国ESG年度盛典,可以从中一“碳”究竟。活动以“碳”路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ESG领域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提升ESG实践能力,以助力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活动现场,南都湾财社发布了《2023年ESG企业实践趋势洞察暨2023年度ESG十大社会责任风险事件》,并发布42个2023年度责任中国ESG创新案例,并对企业在履行绿色低碳、可持续消费、乡村振兴、社会行动、企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探索进行致敬。

南都一直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贯穿在报社自身发展的路径当中

“‘碳’路,两个字可谓一语双关,探索探寻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湾财社董事长陈文定称,由环境、社会和治理构成的ESG理念日益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世界通用体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图片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湾财社董事长陈文定

如何贯彻践行ESG的可持续理念,发挥媒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企业和社会携手一道同心共向,共建共享,对于南方都市报社而言,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必答题。早在2004年,南都就发起了责任中国的专题研究,主要聚焦企业社会责任的多维表达,致敬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案例,聚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讲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彩故事。

陈文定表示,面对ESG的时代命题,南都一直在探路、探寻,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报社自身发展的路径当中。“一路走来,我们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思想和表达方式,责任中国ESG盛典成为了一个业界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都启动了2023年责任中国ESG案例征集,到现在为止一共有近百家企业提供了300多份案例,涉及环境、社会、治理三大板块,覆盖了互联网、消费、餐饮、能源、医疗等各个行业,其中不乏具有深远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的头部企业。“过去一年的企业走访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大量关于绿色低碳、公益责任、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它们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公益行动、年度CSR战略或ESG报告里,如同点点繁星,闪烁光芒。”

湾财社发布ESG企业实践趋势洞察

以及2023年十大社会责任风险事件

在活动上,南方都市报湾财社发布《2023年ESG企业实践趋势洞察》以及“2023年度ESG十大社会责任风险事件及解读”。2023年8月,南方都市报湾财社启动了ESG案例征集,主题是“‘碳’路可持续发展”,分为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11月,湾财社启动ESG案例点赞投票,获得了50万点赞投票。企业提交的近300份ESG案例中,近50%涉及可持续消费、乡村振兴、社会行动等社会议题,35%涉及绿色低碳等环境议题,18%涉及治理议题。

另外,南都湾财社ESG课题组从过去一年的重大社会事件中,结合舆论关注度、社会影响力、启示性等多维度筛选出2023年度ESG十大社会责任风险事件。同时,课题组还与专业的ESG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共同对相关的社会责任风险实践做了点评。据了解,这十大社会责任风险事件涉及华侨城、鱼跃集团、58集团、轻松筹、国泰航空、青岛啤酒等企业。


专家分享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王东:

企业提升ESG绩效

是势在必行的全球趋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王东表示,2015年,联合国确定了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最早关注经济和就业,逐步提升到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等维度。王东介绍,这个议程实施周期从2016年到2030年,目前正处于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征程的时间中点。

图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王东

王东表示,此前,联合国粗略对这个议程分了四个阶段,平均每四年一个阶段。第一个周期和第二个周期过渡阶段,也即是2019年底2020年初,正好是全球暴发疫情的时间。第一个四年,包括在减贫、健康、性别平等等方面全球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全球也比较好地推进了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不过,在第二个周期,除了疫情,全球也叠加了多维度的不同新的变化和挑战,包括更加敏感和紧张的国际局势、更加恶化的地缘冲突情况,还有全球经济面临缺乏发展动力的情况,“所以在第二个周期,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很多指标发展水平不尽如人意,其中一部分指标甚至于产生了倒退,倒退到了2015之前的水平”。

王东认为,企业提升ESG绩效,实施面向绿色、低碳乃至零碳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全球趋势。今年,联系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一本在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分析报告,结果显示,疫情三年影响,企业对于ESG的影响力目标发生了变化,关注产业、创新和城市发展更为企业所关注。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全国有55%的企业已经采取了一些减排措施,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里,设立碳排放目标并且明确相关的碳追踪、碳核查机制仍然相对比较有限,这也是未来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焦点。

他表示,相关挑战包括缺乏细分行业的标准,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在产业链的供应端和后续使用端,一个难点是价值链上的碳排放追踪,同时,细分行业的碳核算能力不足,也需要更强的投入。


SGS中国区副总裁辛斌:

要确保ESG的评级

不是一少部分人的工作

SGS中国区副总裁辛斌在活动表示,这两年随着国家双碳政策和欧盟一系列相关碳政策的出台,他们发现在国内越来越企业要应对碳问题,“这两年有数百家、上千家机构提供了各种各样和ESG、碳相关服务,所以现阶段讲到ESG和碳,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要怎么做的问题。”

图片

SGS中国区副总裁辛斌

辛斌认为,企业在ESG方面表现如何,要通过信息披露对外展示。他表示,他们碰到很多客户,比如说A股上市公司也会面临国外机构投资者或者国外大投资方要求看ESG报告,要在ESG报告中表现所做的事情,“我们会发现,有些公司做ESG报告时不讲碳的问题,或者避重就轻,讲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投资机构的人很专业,不是随便看报告”。

他表示,企业ESG做得好不好,环境不会影响公司,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类,或者破坏环境会影响社区,这是一种外部性的问题,但是要内部化,就要通过金融投资让那些在这方面表现好的公司,能够更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让资本市场支持那些在ESG表现非常优异的公司,所以在金融领域会有相关法律法规。

“我们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准则,在上交所、深交所都会要求披露ESG。坦率来讲,我国这两年有很多类似的要求,但在ESG要求披露报告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没有欧洲或者美国更严,我们也看到国内很多公司也做ESG报告披露,但披露内容相对没有那么完整,或者说披露内容相对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辛斌表示。

辛斌表示,通常在协作ESG风险的时候,他们会先看公司架构设计,从董事会层面要设立ESG专业委员会,设立议事规则。“要确保ESG的评级不是一少部分人的工作,有些公司把ESG委员会设立在相对比较低的层面,不是董事会层面的工作,或者说ESG是少数人的工作,很难做好,要将这些议事规则写出来,再把ESG的目标和指标分配下去。”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

实现“双碳”目标

要给企业提供市场化机制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介绍,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可以分解成一个核心思想和四个行动方向。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促进绿美建设。其次就是“双碳”,尤其是低碳供应链。第三个部分则是环保,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第四块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注生态的价值转换。

图片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

对于市场化机制,李原认为市场化机制作为一个大概念,是通过建设市场与交易体系实现产品、绿色要求、生态要素的价值转换。“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场,生态保护机制也逐渐朝着市场化、可交易的方向发展。其他如用能权、排污权等正在建设过程中的绿色要素市场,也都会慢慢形成一些市场。”

“企业参与到市场中重点在于参与的方式,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相对于‘买到的结果’而言,‘买的过程’更为重要。”李原表示,目前从全球到国家,都在积极推崇市场化机制,但不给企业提供市场化机制,这反而会阻碍企业ESG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了减碳而减碳对于企业本身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指导,对于企业而言一定要提供多样的选择,因此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大助力。

据李原介绍,为了达到全社会的减排,目前国家已形成两级市场,并已形成多层次的强制减排市场,例如电力、钢铁、水泥、石化行业等。此外还有自愿减排市场与项目,包括林业碳汇、光热、海上风电项目等,未来也可以进入到碳市场中获得受益,出让自己的减排量,以形成资源减排市场。

 圆桌

企业践行ESG

需要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

近年来,国内ESG发展迅猛,从国家到企业层面,对ESG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ESG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一把新标尺,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企业应该如何理解ESG这个话题?在助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又该如何提升ESG实践能力?

Intertek天祥集团可持续业务首席专家徐萍表示,ESG是一个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追求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目前我国ESG处于相对来说比较初始的阶段,未来中国ESG生态圈会不断完善和迭代。徐萍建议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以及产品回收等等各个阶段,企业都要进行相关的思考反思,进行结构性调整,甚至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整个价值链或者是产业链、生态圈上下游进行施加影响的过程。总的来说,我们建议企业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结合企业特点,重点聚焦关键议题。

图片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永章则认为,ESG是一个多维度的东西,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本质上比较关注全球生态危机、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利用,关注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湿地消失等。

针对企业如何披露ESG报告,周永章指出,企业在披露ESG报告时应有这三点:一是碳排放的核心——能源,如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效果如何;二是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能不能做到每个环节都能考量碳排放,以及最后环节的废品回收利用;三是在产品层面有没有碳足迹或是碳标签。基于此,企业在ESG报告中应重点披露:新能源的利用情况、全生命周期管理情况、废品利用情况、碳足迹、碳标签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一是要有组织结构,完成集团的统筹工作。二是要符合战略,比如说原来是光伏在陆上,现在做海上光伏,将业务结合在一起。三是国际合作,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将好技术和业务引进。” 中集海工CCUS事业部总经理陈云水表示。

嘉士伯中国高级企业事务总监谢夷表示,企业践行ESG从实践角度出发不难,自己公司有一个专业的ESG团队,能够找到专业做ESG管理、制定ESG报告的供应商,有专业的团队和支撑,这件事不难解决。谢夷认为ESG需要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要真正在公司里面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可验证的,不要着急,结合专业的力量支持慢慢做。


致敬

2023责任中国

ESG创新企业

绿色低碳创新引领企业:茅台集团、中集集团、嘉士伯中国、水井坊、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迪卡侬、珠江啤酒、唯品会、美的置业。

可持续消费创新企业: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宝洁中国、得物APP、广东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稳健医疗、美赞臣中国、Babycare、爱奇迹。

乡村振兴先锋实践企业:中金公司、国台酒业、广东移动茂名分公司、广东电信、温氏乳业、微众银行、网易《蛋仔派对》、辛选集团。

社会行动创新引领企业:新世界中国、广汽本田、洋河股份、中国平安、广州越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梦天地、卡游、招联、顺控发展、壹健康。

企业治理合规示范企业:五粮液、伊利集团、平安健康、逸仙集团、天赐材料、Ole'精品超市、广州太古汇。


可持续发展

创新先锋人物

本次共有5人获得“2023年度ESG可持续发展创新先锋人物”称号,分别是: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翁少全;世纪华通总裁谢斐;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禗殷;值得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隋国栋;一嗨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章瑞平。

图片

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翁少全: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他带领公司团队,探索供应链全链路可持续发展模式,搭建了行业领先的绿色设计平台,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包括原材料种植、产品设计和包装筛选、绿色化生产和物流管理、绿色营销等,竭力塑造饮料行业的绿色发展典范,实现百年品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禗殷:作为亚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驱,梁禗殷女士在政府、快消品、高科技和电商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20年专业经验,曾负责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开设的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现致力于推动欧莱雅在抵御气候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供应商减排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隋国栋:依托公司持续践行“让每一次消费产生幸福感”使命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管理层与员工的协同合作,将ESG管理理念加速落实到公司整体业务之中。同时,领导集团不断优化治理机构、提升管理成效。

一嗨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章瑞平:2006年创立一嗨出行,带领公司成长为共享出行领域的领导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共享、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仅在2022年,一嗨出行便实现碳减排164万吨。

世纪华通总裁谢斐:近年来,谢斐在带领着世纪华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纪华通“全员向善”。她亲自牵头成立了公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还确立了“科技驱动爱心、精准实践公益”的企业ESG理念,推动精准公益,持续探索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出品:南方都市报湾区财经新闻中心

策划:王莹

统筹:马建忠 陈养凯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康正 詹丹晴 冯家钜 王蕾娜

设计:张许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责任中国ESG专题

深融合新联结高智量!2023年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

编辑:邱康正,陈养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责任中国ESG专题
深融合新联结高智量!2023年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