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选购防寒保暖的羽绒服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当务之急。然而,有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羽绒服吊牌和水洗标内容并不一致、买到的羽绒服充气标与实际填充物天差地别。记者采访发现,吊牌和水洗标“各说各话”,充气标“挂羊头卖狗肉”,背后暗藏猫腻。
羽绒服到底应该看啥参数?咋买才能不踩雷?
吊牌、合格证、水洗标 “各说各话”不统一
日前,江西消费者高女士网购了一件羽绒服。收到货后,高女士注意到该羽绒服的吊牌和水洗标竟然不同。吊牌上显示羽绒服执行标准为GB/T14272-2021,而水洗标上的执行标准却是GB/T14272-2011。
记者了解到,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标准于2021年3月9日发布,其对羽绒品质要求、羽绒种类标注、成衣防钻绒性的测试与评价等进行了完善和提升。该标准已完全替代了旧标准GB/T14272-2011。
“羽绒服的吊牌是合格证,合格证和水洗标均属于产品的使用说明。”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曹宗华表示,按照相关规定,服装的使用说明可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采用多种形式时应保证其内容的一致性。
针对羽绒服合格证不“合格”的问题,曹宗华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羽绒服标识专项监督抽查。加大对不规范销售高发渠道的监管处罚力度,对标识不合格的生产工厂进行处罚,以点带面促进生产工厂整改。
羽绒服充气标并非必备 网上每个仅需1毛钱
当前市场上,不少羽绒服产品都会悬挂充气标,直观地展现其使用的羽绒材质。但一些羽绒服的充气标暗藏猫腻。
河北消费者黎女士近日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看到充气标“90%的绒毛”标识,黎女士下了单。但收到货后,她发现衣服缝合处有破损,从里面漏出来的都是棉,没有发现羽绒成分。
此前,据报道,北京消费者李先生称,他在知名品牌“法国鳄鱼”(LACOSTE)的官方微信小程序旗舰店花2590元购买了一件羽绒服,但收到的衣服却没有任何羽绒材质,他向对方客服反映此事,对方让他退货,并解释页面上没有标注是使用纯羽绒的。事后,李先生发现,该店已经将之前商品的宣传页面进行了修改。
“目前国家标准并没有对充气标做出规定,充气标也不是羽绒服上市必须具备的。但羽绒服悬挂充气标,很容易让消费者认为充气标内的羽绒即为羽绒服内的填充物。如果充气标内的羽绒品质高于羽绒服内填充的羽绒,且品牌方没有对两者差异进行说明,那就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曹宗华表示。
记者发现,目前羽绒服的充气标在网上被当作商品公开售卖。多家店铺表示,外观设计、填充物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一个充气标仅需0.1元多。
充绒量没有最低标准 含绒量90%也不抗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185批次羽绒服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其中,26批次羽绒服装不合格。据通报,此次共抽查185批次产品,涉及浙江、上海、江苏等6个省份的178家生产单位,抽查发现26批次产品不合格。其中:有1批次产品涉嫌假冒,已交由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处理;19批次产品纤维含量不合格,6批次产品羽绒含绒量不合格。
那么羽绒服含绒量多少才叫保暖?影响羽绒服保暖的因素有哪些?
据科普中国,影响羽绒服保暖程度的三个因素:绒子含量、充绒量和蓬松度。充绒量,也即一件羽绒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绒总重量。在羽绒服选购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旧国标中的“含绒量”与“充绒量”弄混。“含绒量(旧)”的衡量单位是百分比,而充绒量的衡量单位是重量,即克数。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在旧国标还是在新国标中,都没有规定充绒量的最低标准。
这在购买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很多羽绒服,如果光看“绒子含量”好像还挺高,都上 90%了,但因为充绒量太低,其实也不抗冻。
如何根据充绒量多少去选择羽绒服产品呢?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建议,“一般初冬季节选择的轻薄款羽绒服充绒量在 40~90 克;一般厚度的短款羽绒服充绒量为 130 克左右;中等厚度的为 180 克左右;适合北方户外穿着的羽绒服充绒量要在 180 克以上”。
蓬松度,它的定义是每单位羽绒的所储存空气体积的能力。通俗一点来说,羽绒储存的空气越多,保暖性能就越好。
目前来讲,我国的羽绒服标签中还不需要明示蓬松度。不过,在美国标准中,只要蓬松度>800 即可被认定为高品质羽绒。
整合:李思萌
来源:工人日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潇湘晨报、科普中国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编辑:李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