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之光”遇上“最美松湖”将会碰出怎样的效果?
南方都市报、N视频携手松山湖管委会,将“最美松湖”IP与“城市之光”IP同频输出,推出“最美松湖·城市之光”融媒体专题,开启“最美松湖人”的征集,通过创意策划,围绕“人与城”的主要场景,挖掘“最美松湖”的外延价值。
“最美松湖人”将作为松山湖的“城市推荐官”和“文明使者”,带领大众一同走进松山湖,传递松山湖“好声音”。
你以为科学家只会在实验室埋头研究?你以为松山湖只是一座科研创新之城?
不!越来越多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已然成为松山湖的标签,也正因为这样,松山湖科学城更深刻地认识到,高品质文化生活之于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当前一个“15分钟文体生活圈”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文化生活与科研工作间的奇妙“化学反应”正在发生,一批从事文化工作的“湖人”在这里成长,助力新的科学思考和发现在这里诞生。
这一次我们将通过两位不同领域的最美松湖人的故事和视角,观察文化+科研的“化学反应”如何影响松山湖的发展。
阎焰:望野博物馆与松山湖发展相融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被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称为“非国有博物馆的标杆之一”。它2019年10月投入试运营,2021年正式对外全面开放。创新性采用“民办公助、管办分离”的办馆模式。今年,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原创《印何累累——中国古代的印信》展更荣获第四届(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最佳进步推介奖。并于前些时候获得“东莞市社会科学普及标兵基地”的荣誉称号。
目前,望野博物馆馆藏文物藏品数量接近1000件,从开馆至今原创展览超过15场。“这是我们献给市民观众的礼物。”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阎焰介绍,今年全年累计入馆参观人数将超过15万人次,观众除了东莞、松山湖的市民,还有来自周边湾区城市,如广深港澳等地的游客,同时还接待了不少从美国、英国、日本、欧洲到广东公务、旅游或专程到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来参观的客人。
阎焰。
阎焰是一位和科技很有缘分的人,他曾经是国内最早的互联网收藏网络平台创办人,后来从事深入的文物研究。“全国的高新技术园区像松山湖科学城,配备这么大型专业历史性博物馆的,是非常少的。”阎焰回忆起,望野博物馆与松山湖的故事,不禁为松山湖管委会的“大手笔”和超前布局点赞。
时间回到2006年,阎焰到东莞参加文化活动,曾在松山湖停留过。那时候松山湖还处于打基础阶段,但是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朝气蓬勃的松湖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在与松山湖管委会的频繁交流和接触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松山湖管委会的盛情和他们对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们到松山湖的主因。”阎焰表示。
阎焰同时讲,望野博物馆是以研究型为主的博物馆,2009年在深圳设立,并于2020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称号。其很希望将博物馆运营经验和所获成绩在松山湖进行嫁接,所以决定把在原有馆舍内不能呈现的一些展览和活动,移植到松山湖来。“我们在松山湖获得很大的助力和启发。”阎焰表示,博物馆与园区融在一起,把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成就在园区进行呈现,这也让博物馆跨上新的台阶。
望野博物馆积极与园区高水平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为科研工作者带去新的思考角度。早前,阎焰就受邀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三期“科研Café”活动上,主讲《陶磁——玻璃 古代手工业制品的故事》。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历史文化对于科技有着巨大的延伸促动作用,对个人的发展也如此。阎焰坦言,与科学家的交流,和文博专业学者、同行交流是截然不同的。
最让阎焰兴奋的是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的交流,早前他收到汪院士送的一套其所著的《非晶物质——常规物质第四态》书籍,里边有关玻璃的历史发展概念和简史思考,就来自于他到材料实验室和汪院士到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参观交流之后的碰撞。“交流之于我,增加对新科技知识的认知,之于汪院士则是获得了对历史全面的信息扩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资料图
望野博物馆对于松山湖绝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当望野博物馆走出湾区,走向世界的时候,松山湖文化形象也随之传播。
“1997年开始,一晃25年过去了,我是国内最早的互联网探索者之一。”阎焰笑言,时代的更迭,今天已经变成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越来越多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也面临新时代的技术浪潮,相信在新时代或者新技术的帮助下,松山湖望野博物馆也会迸发出更有力量的社会传播效能,也必将更好服务松山湖的高品质文化建设。
耿涛:文化生活激发创新热情
在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有文化之美,还有体育之魄,在这里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互相促进。
每到工作日的傍晚或者周末的清晨,在美丽的松山湖畔,你会看到不少的人或慢跑,或骑行……有群众活动,也有高端赛事。科技精英网球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赛艇挑战赛就在近期落幕。
“如果你长期在松山湖生活的话,那么你会对松山湖的文体生活有更深的认识。”耿涛是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和联合创始人,也是一位控制科学博士、海洋工程博士后。
耿涛。
2016年,耿涛加入朱富英院士牵头组建的“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随后,团队获批成为“广东省创新团队”,正式入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耿涛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也正式来到松山湖开启创业之旅。目前,小豚智能已晋升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我把事业、生活包括特别是个人人生规划,与松山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耿涛表示。
这一次,耿涛专门为我们分享,文化体育生活之于他的科研生活的影响。
耿涛坦言,从学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并非易事。从理论到实践,要结合技术条件,将复杂的理论算法转化为工程试验;从科研到产业,要聚焦客户的痛点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在接受采访的当天,耿涛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我们经常加班,有时候你想做的锻炼,下楼就可以了。”耿涛表示,对于脑力劳动者,运动会让人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心情特别好。
一步步走过来,让他爱上松山湖的不仅有这里的创新创业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
耿涛就是在松山湖重新“捡”起网球,而网球运动的收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还有助整个社交圈的扩大。他介绍,通过网球运动的深入,也交了一批球友,包括中子源、材料实验室还有不少企业主。
松山湖网球活动受到园区群众欢迎。
耿涛表示,球友们间的交流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单位与单位的交流,甚至地区与地区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加快信息流动,对促进整个松山湖的发展,促进整个广东的发展,均是一个好事。在公司内部也有活动分享群,公司同事会主动分享松山湖文体活动,“这对于留住90后、00后年轻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配套。”耿涛表示。
阎焰和耿涛的故事,不难看出文化与科技间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组成文化软实力,增强松山湖的凝聚力,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上新阶。从另一维度来看,市民获得感,需要惠民文体设施的载体;松山湖国际形象的传播,也需要高端赛事加持。
今年,松山湖科学城推出“活力松湖”文体品牌,将持续办好科技精英网球赛、50公里徒步、松山湖半程马拉松、篮球、足球等品牌赛事。大力实施园区文化设施提质扩面工程,加快推进文化艺术街区、北部展演中心、科技交流中心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环境,从生活配套到多元服务,松山湖科学城着力为海内外人才打造理想家园。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谭伟山
摄像: 叶钧廷 陈东晖
美编:欧阳静
编辑:梁锦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人在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