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带你沉浸式体验广州考古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2-26 13:41

2023年是广州考古七十周年和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四十周年。12月25日,南越王博物院特别策划和举办了“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展示了南越国遗迹发现、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先进的保护理念与宝贵经验。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将展至2024年2月25日。

该展览以“惊世发现”“万年永保”“推陈出新”和“薪火相传”四大主题,展示了出土文物、资料图片以及多种工具用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南越文王墓发现以来走过的40年岁月。

广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953 年起广州配合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七十年间广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广州考古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组成的“南越国遗迹”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再次入选预备名单。202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南越国遗迹与其他西汉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岭南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三个南越国遗迹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城市考古保护建设的经典范例,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对于传承弘扬广州千年城脉、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惊世发现”讲述了三大南越国遗址发现发掘的过程,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发掘巨幅灰度照作为展厅入口两侧墙面背景,使用蒙太奇手法,营造出现代与过去的对比感。第一部分的展墙呈现出红砂岩的橙红质感,其中南越文王墓以墓室布局为线索,介绍了墓室中不同空间的出土文物和功能特点,这一陈列方式以整体呈现方式展现了南越文王墓的空间布局,让观众得以体会考古工作者发掘南越文王墓时如同“开盲盒”般的过程。第一手考古资料、专家手稿、批复文件等与考古文物互补互证,关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发掘过程也娓娓道来。

“万年永宝”讲述了遗址保护、文物保护以及原址建馆展示的历程。遗址保护上,南越国遗迹自发掘起便通过建造保护棚,构筑排水设施等方式保护遗址本体,目前博物院积极探索“研究型、科技化”的遗址保护新模式,对遗址开展科学细致的维护保养和病害处理工作。文物保护上,博物院通过监测、控制文物保存环境,延缓文物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使院藏文物的保护从传统“抢救性”保护向现代“预防性”保护转变,展览中首次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如未经除锈处理的铜镜、盛放枣的铜壶和枣核、内有范土的鸮足铜烤炉以及珍贵的漆卮等,维持原始出土状态与经过精心修复的不同文物互相映衬,体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细致入微。

第三部分“推陈出新”呈现了博物馆成立以来在业务上活化利用的成果,可细分为公共服务、宣传文创和陈列展览等内容。第四部分“薪火相传”通过讲述考古人、文博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与博物馆的故事。

图片

此外,在互动体验上,展览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了多处互动装置:展览开始处,设置了发掘故事多媒体互动,观众通过轻触屏幕,可进入三处南越国遗迹的考古现场,感受不同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在铜烤炉的独立展柜背面,一处透明屏正在播放遗址保护和藏品管理等负责人讲述的南越故事;在“南越雅集”两侧的全息投影屏幕展现了多件的南越珍宝的三维图案和虚拟讲述人“小羽”跳舞场景;观展结束后,观众可以站在“探越魔镜”前,拍下与文物的合影,合影投屏至一旁的“发光树”,预示着南越文化的生生不息。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袁晓佳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