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震惊业界的声明,将丰田这一号称“用户至上”的百年车企,再度推至安全造假的风口浪尖。
丰田汽车与全资子公司大发工业12月20日发布公告,在对子公司大发汽车车辆调查中发现,其大部分车辆都存在伪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的问题,表示共有174项违规操作,涉及64款车型。同日,大发工业领导层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公众道歉,表示将停止所有汽车发货,并召回100多万辆汽车。
大发工业公司高层致歉。
从2022年丰田旗下日野汽车的排放造假,到今年5月大发汽车侧面撞击安全性测试数据造假,再到如今大发汽车长达30年的造假。近几年涉及丰田旗下公司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曝出造假事件后,也带来新的疑问:作为全资子公司的大发汽车尚且如此,丰田自身的安全性能是否还值得消费者信任?
“前所未闻”的安全造假
事实上,相较于单纯的安全隐患,此次事件真正让人感到心惊的,是丰田长期以来对于数据造假的纵容,以及管理层从上至下对于用户人身安全的冷漠与忽视。
据了解,大发工业曾在4月份表示,其操纵了对8.8万辆小型汽车进行的侧面碰撞安全测试,其中大部分是丰田汽车。然而调查小组最新披露的消息表明,造假的实际范围要大得多,而且开始的时间也更早。不仅包括日本在其国内市场销售的马自达和斯巴鲁等车型,还包含丰田和大发在海外销售的一些热门车型。
用相关媒体的话来说,但此次丰田的造假事件“前所未闻”,而且从30多年前开始就长期存在,实际情况要比174项违规操作更多,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问题。
而这,或许也仅仅是已被确认造假行为的冰山一角。调查显示,大发公司的不当行为,在2014年之后尤为普遍,最早则可以追溯到1989年,工人们在满足管理层要求的紧迫开发周期压力下,采取了作弊行为。另外,除了耐久性等安全方面之外,大发公司还在尾气等环保数据方面存在篡改现象。
从事件的最新进展来看,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大发汽车已决定与供应商进行谈判,以补偿供应商因其暂停发货而遭受的收入损失。据悉,大发汽车与423家公司有直接业务关系,这些公司被视为一级供应商。目前,大发汽车正在与供应商就赔偿金额进行谈判。
雪上加霜的是,在大发汽车曝出造假新闻的同期,丰田汽车还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020年到2022年间生产的112万辆汽车,其中100万辆在美国市场售出。据悉,这批车辆的安全气囊感应器有问题,可能导致必要时安全气囊无法弹出。
丰田汽车公司表示,此次召回涉及一系列车型年份为2020年至2022年的丰田和雷克萨斯汽车。这些车辆前排乘客座椅的传感器可能因制造问题短路,导致安全气囊系统无法确定乘员的正确体重,在碰撞中存在无法打开的风险。包括亚洲龙、凯美瑞、卡罗拉、荣放、雷克萨斯ES250、ES300H、ES350、汉兰达、赛那等多种车型。
消费者信任能否挽回?
在日前召开的记者会上,大发工业社长奥平总一郎、副社长星加宏昌、丰田汽车副社长中岛裕树讲述了大发管理层的责任,测试造假发生的背景并鞠躬致歉。此外,丰田汽车集团会长丰田章男发表视频谈话,向消费者谢罪,认为大发的问题“绝对不能容忍”。
“绝对不能容忍”的背后,却是丰田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与造假前科。
2022年以来,丰田汽车子公司日野汽车、丰田集团所属企业丰田自动织机,已相继曝出在产品检测中存在违规行为,这一系列违规行为,给丰田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大发汽车2022年度的全球销量超过170万辆,占整个丰田集团的一成以上。丰田同样未能从此次事件中能置身事外。据悉,此次造假事件仅涉及到关于丰田汽车的就有22款车型和1款发动机。其中包括丰田在日本在售的8款车型,和在海外市场销售的7款车型。
丰田大发厢式货车。
对于造成违规操作的原因,大发汽车在12月20日发布的文件列举了“工作时间表过于紧张和僵化,造成极大压力”“现场过度担责,管理层缺少参与”“管理层只注重短期发展,对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此外,还有岗位固化导致的“只要我和我负责的工作好就行,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以自我为中心”式的职场风气。
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份声明将所有责任归因于管理体系,对于为了减少开支从而赚取更多利润的造假本质却只字未提。看多了日本企业负责人在造假丑闻被曝出后的鞠躬致歉,不少网友也将日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调侃为“躬匠精神”。
进入新能源时代,汽车出现的问题也不再局限于硬件。就在近日,一汽丰田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车辆为:2023年3月13日至2023年11月9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3电动轿车,共计25815辆。作为一款今年3月才正式上市的车型,这样的大规模召回也被业内视为几乎是国内上市以来的全部。
从召回原因来看,简单来说就是车辆存在程序漏洞,在频繁充电但没有充满的前提下,表显剩余电量会比实际可行驶电量存在较大偏差,仪表显示的动力电池剩余电量高于实际剩余电量。极端情况下,车辆在充电警告灯亮灯前失去动力,也就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电量虚标”。
据悉,围绕着大发汽车的质量违规问题,日本国土交通省已于12月21日基于《道路运输车辆法》对大阪府池田市的公司总部实施了入内检查。显而易见,屡屡造假只会一步步将“日本制造”拉下神坛。如此情形也让日本本土舆论不禁发问:企业还是这些企业,人还是这些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之多的“早已知悉”之下,仍有如此大规模的数据造假?
南都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