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12月22至23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峰会上,广州市花都区推介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规划,并发布《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新能源风口,花都规划总用地面积超10平方公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万亩千亿大平台,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万亿级产业新赛道,试图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领域形成显示度。
规划总用地面积超10平方公里
纳入省级花都经济开发区管理范围
广东提出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各地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对土地有一定要求,花都积极腾出承接重大项目落地的发展空间。南都记者了解到,花都拥有广州最大的产业用地面积(占全市27.3%),今年可拿出万亩以上成熟产业用地承接重大项目落地。
因为有项目发展空间,花都提出规划总用地面积超10平方公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万亩千亿大平台。按照规划,花都将构建“一区两片三基地”产业空间布局,引进一批产业链骨干企业,做强一批创新协同平台,推出一批示范应用项目,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打通新能源研发、生产、销售、交易、能源电子、多场景应用、金融支持等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标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超级基地。
目前,“绿能谷”已纳入省级花都经济开发区管理范围并谋划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首个重大光伏组件项目——高景16GW光伏组件产业园项目已落地。
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群表示,花都“绿能谷”契合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除了现有项目,后续高景也将继续与花都合作助力打造新能源万亩千亿大平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绿能谷”发展目标。
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全面成势
目标在2035年形成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的“绿能谷”能有多大潜力?花都区提出了“两年开局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全面成势”的目标,力争两年内引进重点企业20家以上,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30年力争引进重点企业超50家,形成三千亿级产业集群;2035年完成全产业链导入,实现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新能源从产业端到民用端全覆盖,平台范围扩展至 200平方公里,形成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绿能谷如何更好发展?聚焦新能源产业,与会专家、企业代表也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源认为,首先需聚焦科技创新,促进智能转型,通过推动新能源装备关键产品创新突破,提升新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要实施产业协同,创新应用模式,支持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绿能谷’作为广东发展清洁能源的集聚地,相信未来会有很多配套政策,比如金融政策,这对行业发展非常重要。”赛拉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纲看好“绿能谷”的前景,同时也提出政策配套的重要性。
光伏、储能、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支撑和制度试点。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自获批以来,连续四次排名全国第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量及总成交金额排名全国第一,二级市场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居世界前列,形成了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以及用能权、碳汇等领域试点的良好生态。这些,无疑能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助力。
促产业集聚
花都今年签约了27家新能源产业项目
战略峰会上,花都区与百亿级光伏制造企业赛拉弗集团、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法国玛尚简易、大唐(广东)新能源等签订协议,高景太阳能、赛拉弗集团分别与上下游企业签约。大会共计20个新能源产业及配套项目集中签约,涵盖光伏组件、电池膜、渔光发电、负极材料、氢燃料电池电堆,以及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等配套项目。这些项目的签约,为花都新能源产业再添新力量。
新能源项目签约仪式。
实际上,花都不是最近才发力新能源产业,近两年的招商工作重点,早就瞄准这一板块。数据显示,今年花都区全年签约了27家新能源产业项目,涵盖了上游(正、负极材料研发等)、中游(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钠离子新型储能等)、下游(应用场景)以及产学研和平台服务(新型储能研究院、新能源超算中心、能源综合管理平台)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新能源产业正蓄势起航,投资总额超620亿元,预计达产年营收近1200亿元。
此次重点推介“绿能谷”,对花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广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襄桥也表示,在过去,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现在珠三角也开始在逐步发力,期望后来居上。“希望凭借‘绿能谷’这个大平台,吸引更多的新能源产业落户这里,大家一起同心聚合力,抱团促发展。”
“推介花都‘绿能谷’,目的是要继续提升和重整广州在新能源制造方面的实力。随着高景、赛拉弗等企业落户,花都将有信心吸引更多新能源上下游企业聚集,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智能微电网研究室主任舒杰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蒋臻 王美苏 黄晓彦 通讯员 陈云 黄一淇
编辑:蒋臻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听见花声|我们这样读懂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