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都市圈:GDP超万亿,珠中江阳如何携手“出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3-12-27 16:00

南都讯 备受瞩目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终于揭开“面纱”。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一个囊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2022年常住人口逾1400万、GDP超1.3万亿的超级都市圈浮出水面,并明确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下文简称“珠西都市圈”)的未来定位、发展蓝图。

一同公布、涉及珠三角的还有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相较之下,珠西都市圈除面积领先(分别比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多出约1千平方公里、4700平方公里),在2022年常住人口、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这两项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常住人口仅约为广州都市圈(常住人口3257万人)和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约为3415万人)的四成多;GDP总量更不及广州都市圈(GDP约4.46万亿)、深圳都市圈(GDP约4.9万亿)的三成。

同为都市圈,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珠西都市圈究竟是个什么“圈”?有何优势?珠江口西岸城市推动一体化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面对当前珠江口两岸 “东强西弱”的格局,珠中江阳四市未来如何携手“出圈”?围绕上述热点问题,南都记者对《规划》进行了梳理。

图片


一问:珠西都市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圈”出2.1万平方公里大空间

国际化、创新、一体化成关键词

要回答珠西都市圈究竟是个什么“圈”?首先得明确范围,《规划》对此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 2.1 万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 1.3 万亿元,常住人口1435.3万人。

相较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经济体量偏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靠什么来发展?又有哪些优势?《规划》进一步从地理区位、自然禀赋、产业发展、人文相通、合作基础等不同维度介绍了珠西都市圈的“家底”。

在区位上,珠西都市圈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依托港珠澳大桥陆路直连港澳,拥有深茂铁路、广茂铁路、广珠城际等轨道交通,西部沿海高速、沈海高速、中阳高速等高快速公路网,以及“黄金水道”西江等海河港口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通往粤西及联通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与门户。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珠西都市圈发展空间和潜力大,拥有海岸线1019.8 公里,约占全省岸线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海岛约 740 个,约占全省海岛数量的38%。港口条件优良,大广海湾、大海陵湾等港湾均具备建设优质港口的基础,临港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在产业方面,珠西都市圈的装备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集聚发展态势明显。2022 年区域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约2228.9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48%。传统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若干个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聚区, 以及中国五金卫浴和五金刀剪产业生产基地(江门、阳江)、中国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中山、江门)等区域产业品牌。

与此同时,珠西都市圈文化同根同源、底蕴深厚,也为珠中江阳四市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发展定位上,“国际化”“创新”“一体化”成为珠西都市圈最受瞩目的三个关键词,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珠西都市圈的“含金量”。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珠西都市圈注重国际化方向,旨在构建全球影响力。《规划》提到国际88次、世界24次、全球7次、国际化15次,其中包括“共同培育世界级千亿智能家居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支持珠海建设国际信息枢纽城市”等内容。

“创新”则出现了130次,比如《规划》提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制度、政策 和模式创新,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聚焦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资源开发、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科学领域,加快形成都市圈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创新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

“一体化”出现了75次,内容包括“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创新环境和技术市场一体化”“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化”“以都市圈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产业协作互补、要 素市场统一开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侨乡文化繁荣发展、生态 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

《规划》同时指出,珠西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是解决珠江口两岸 “东强西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珠西都市圈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形成东西两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问:珠西都市圈推动一体化发展走过怎样的历程?

14年探索,四市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从酝酿到落地,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规划》用一段话作了总结:珠西都市圈区域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已建立区域紧密合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跨界交通项目建设、产业协作和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珠中江三市已实现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并共同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 海)示范区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这段文字的背后,是珠中江阳四市推进区域紧密合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坚守,是持续14年的不懈努力。

公开报道显示,珠江口西岸城市之间的紧密合作始于2009年。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契机,首届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工作会议于这一年的4月17日在珠海举行,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签订《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当时的媒体曾刊文评价:“珠中江一体化区域合作正式启动,成为继广州、佛山签订同城化合作协议后,广东加快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2年,《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2012-2020年)》对外公布,《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珠中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陆续发布,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步入正轨。

2014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阳江市按“3+1”(珠中江+阳江)模式参与经济圈建设,开启了珠中江经济圈“3+1”的新格局。

2016年年底,合作进一步深入。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在阳江召开联席会议暨旅游产业区域合作与发展交流会,四市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202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首次提出五大都市圈概念,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赫然在列。

之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范围、定位日渐清晰。2021年1月,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对包括珠西都市圈在内的五大都市圈范围进行细化。

2021年12月,《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进一步明晰广东五大都市圈范围,提出培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珠海为核心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2022年8月,《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发布,为全省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的后续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策略指导,明确根据人口、用地、设施关联、生态连通、空间治理等因素综合识别各都市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重点协调的地域空间范围。

直至2023年12月20日,伴随《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出炉,珠西都市圈的全貌得以浮出水面,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推动一体化发展从此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图片

三问:珠中江阳四市如何携手“出圈”?

2035年与广深都市圈融合,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的出炉,不仅为珠中江阳四市未来深化合作明确方向和路径,也生动描绘了珠西都市圈的“未来图景”。

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珠西都市圈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到 2030 年,都市圈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基本成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 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初步消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分布、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到 2035 年,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高水平开放型经 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并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实现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在布局上,都市圈将以区域协调、功能互补、辐射拓展为导向,以珠海为核心, 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实现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拓展。

其中,珠海为核心,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中山、江门、阳江为重要增长极。其中,中山要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江门建设以铁路功能为主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阳江建设沿海临港工业城市、国际风电城、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珠江口西岸产业转移主承接区,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与此同时,珠西都市圈将构建以珠海为中心的“紧密合作圈”和“协同发展圈”。“紧密合作圈”主要覆盖珠海、中山以及江门城区、鹤山、台山、开平、恩平等区域,要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加强跨界地区协调合作,推动设施衔接、产业协同、空间融合、环境共保,促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提升 珠中江同城化发展水平。

“协同发展圈”主要覆盖阳江等区域,要重点聚焦产业承接、生态屏障等功能,加强与紧密合作圈的交通衔接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增强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为紧密合作圈提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更大规模的产业空间,提升珠中江阳协同发展水平。

图片


四问:《规划》释放了哪些利好?

推动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探索圈内户口通迁

中心城区城际轨道实现通勤化、公交车,都市圈内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居民持一张票就可通行珠中江阳四市…不久的将来,这一幕有望在珠西都市圈成为现实。

《规划》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市场一体化、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生态、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为市民、企业释放了多个利好。

引人瞩目的是,珠西都市圈将打造成为“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 “一横三纵”的高速铁路格局,一体化推进城市轨道建设,包括加强都市圈城市轨道统筹规划和互联互通,强化与广州南沙区域轨道线网衔接。推动澳珠城市轨道线网联通工程建设;推动珠机城际公交化运营,与城市公共交通做好融合衔接,实现中心城区城际轨道通勤化、公交化。推动都市圈内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管理,加快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一 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在轨道交通枢纽布局上,珠西都市圈将完善江门站枢纽功能,改扩建中山站、中山北站,加快建设珠海中心站(鹤洲)、横琴站、金湾站、蓬江站、阳江北站等,与阳江站共同打造“四主五辅”的都市圈轨道枢纽群,优化轨道站点与其 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实现都市圈客运零距离换乘。

在公路出行方面,《规划》提出建立同城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推行交通运营同城化管理,优化珠中江三市交界地区的客运线路,促进与市域公交网络快速接驳。

珠西都市圈还将推进港口群一体化建设,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构建高效联通港澳、集聚珠江口西岸要素资源的载体。

在空中交通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以珠海机场为航空门户,规划建设珠海机场第二跑道,推动珠海机场设立国际口岸,拓展国际航线。启动阳江机场建设,主要承担与省内城市及国内重要城市之间部分运输功能,补齐阳江航空运输短板。开展江门支线机场前期研究,争取国家支持纳入新一轮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推进珠海莲洲、江门恩平、江门台山、阳江合山、阳江海陵岛等通用机场扩建新建,构建现代都市圈通航服务网络。强化珠港澳三地机场联运合作,打造辐射全球的组合机场。

备受期待的“低空旅游”有望落地。《规划》提出,优化跨境直升机服务,以珠海横琴、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为试点率先开放低空空域,在与港澳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探索发展覆盖港澳的低空飞行观光旅游业务,研究开通对接港澳的跨境直升机服务。

在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方面,《规划》提出探索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规划》明确,推动都市圈内各市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支持在都市圈内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居住年限累计互认,便利港澳台同胞 办理居住证和相关政务业务。推动都市圈内全面落实租赁房屋的 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和便捷度,有序推进和实现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南都记者杨亮

编辑:杨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