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送文化”也“种文化”,瑶族特色文化有了新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3-12-28 17:28
图片

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广泛深入地在百姓身边开展。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各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创新做法,南方都市报推出《新时代·新文明·新实践》专题报道,带你走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一同感受广东文明建设丰硕成果。本期,我们来到了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音乐响起,一个个身着特色民族服装的演员们神采飞扬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乌石岭新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一场以“弘扬传统文化,品味戏曲魅力”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正火热举行,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村干部告诉南都记者,其实这样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居民时常能看到,“这些表演真的很好,丰富了大家的娱乐生活。”

图片

在乌石岭新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一场文艺汇演正火热举行,

乳源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自从被确立为第一、二批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以来,规范化建设了259个文明实践阵地,这其中包括了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4个、实践站118个、实践点126个。同时,乳源把文明实践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助推乡风文明;创作展现新时代文明风尚的瑶族歌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乳源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示了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工作成果。

送文化:5年创作124部文艺作品

“一山又一山,一水又一水,走山的脚步有我相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内,舞台上,大型原创音乐剧《过山“谣”》精彩上演;舞台下,来自美国、法国、泰国、老挝等多国海外瑶族同胞齐聚,为带着浓烈“乡愁”的音乐剧喝彩。

今年,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迎来60周年县庆,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其中这部2018年创作的音乐剧《过山“谣”》,以寻根问祖为线索,向观众展现了独特的瑶族音乐旋律和舞蹈风格、展现了独特而精美的瑶族服饰和瑶族刺绣,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瑶族风情。而这背后的主创人员大多来自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

传习馆的前身是乳源瑶族自治县艺术团,2018年9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挂牌成立后,便立足民族文化传承,扎根基层,5年时间,累计创作了124部富有瑶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包括了歌曲《山的那一边》《茶山谣》等21首,打造了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音舞诗剧《不息的号角》等大型舞台作品2部,以及67个舞蹈类节目等。

如今大火的《过山“谣”》,就获得2019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三等奖,并在广东多地巡演,赢得满堂喝彩。

除了创作文艺作品,将这些作品送到千家万户也是传习馆重要工作之一。据了解,传习馆的志愿者们几乎每个月都会下乡进行文艺志愿服务。“刚刚我们看到的,就是传习馆的其中一个主题演出活动。”

据了解,自实践点成立以来,传习馆广泛深入全县镇村(社区)、学校、景区,常态化开展了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演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魅力瑶乡文化乳源”文艺惠民演出等300余场,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

种文化校地合作,传承瑶族特色文化

探索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仅要“送文化”,同时也要“种文化”。为此,乳源与韶关学院合作共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项目,安排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结对指导全县的镇、村文艺队开展创作,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

“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有山便有瑶,有瑶便有歌,瑶族人民是很喜欢唱歌跳舞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赖南坡告诉记者,虽然瑶族同胞热爱唱歌跳舞,但是很多人其实未曾经过专业的学习。“金鸪鸪”瑶乡文艺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由韶关学院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定期会来到村里,教授瑶族山歌、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志愿者去到现场教学,会把歌舞里表示的意思也传授给大家,这样学起来就更快了。”赖南坡表示,志愿队成立后,既提升了镇村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和热情,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艺骨干、村村有文艺节目。”

当被问起“金鸪鸪”的由来,赖南坡笑着说道,乳源山间有鹧鸪鸟,瑶家人依山而居,邻水而聚,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金色的鹧鸪更是情有独钟,在组建文艺帮扶志愿队伍时,便把其命名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现如今,鹧鸪鸟对瑶族村民不单单是乡情的寄托,更是瑶乡文艺帮扶和宣讲的代名词。

如今, “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项目通过“宣讲+文艺”相结合,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形式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目的,同时为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提供力量。

传非遗:瑶绣有了新发展

随后,记者来到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这里也是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之一,展示着乳源在保留传承瑶族文化方面的丰硕成果。步入非遗文创基地,右手边是“非一般乳源”主题展厅,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简介向观众娓娓道来,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瑶族刺绣,色彩绚丽,条纹多样,每一种图案、每一条形纹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图片

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这里也是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之一。

而在左手边则是“瑶山有礼”展销区,这里陈列着几套瑶族特色服饰,既具有民族风情,又符合日常穿着,男女老少皆宜。不仅如此,玩偶挂件、项链首饰、杯具餐具等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让曾经古老的非遗在加入了现代化的巧思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主题展厅与展销区之间,一副总长12米,宽1.5米的瑶绣画卷映入眼帘,这是由60位绣娘历时6个月绣制而成,描绘了西京古道从古至今的传奇故事。

图片

展厅里陈列着的衣服,花纹都是瑶绣,既具有民族风情,又符合日常穿着。

据了解,在纷繁厚重多彩的瑶族文化当中,乳源瑶绣独树一帜,具有其他瑶族刺绣所没有的特质。其工艺技法精妙之处在于:除构图方式独特,布料、花纹、颜色有严格的规定之外,刺绣时,绣娘们不需绣架,不需底稿,采用过山瑶人独创的反面挑花正面看的“反面刺绣”技艺,在绣工完成后,不仅从布的正面看绣图是花样繁多,鲜艳夺目、精致细密,而且从反面看亦是大径相同,甚至可以达到正反两面都完美的效果,这便是“过山瑶——反面刺绣”。还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时常会根据不同的主题举办活动,“我们活动一般都是跟节日挂靠,有时候是体验瑶绣,有时候也有药浴泡脚。”为了助推“非遗”文化走深走实,县里不仅成立了非遗文创孵化基地,还推动了非遗文化进课堂。

如今,新时代文明之花,正开在瑶乡大地。未来,乳源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出新出彩,为实现韶关高质量发展作出乳源应有的贡献。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李欣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廖艳萍 实习生陈乐茵

设计:张许君 林泳希

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出品

编辑:廖艳萍,李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新时代·新文明·新实践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