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黎秀敏 通讯员吕露雯 在惠阳区平潭镇新圩村的淮山农业公园,两旁种植了淮山和粉葛,青枝绿叶爬满了藤架,全村1500亩的淮山粉葛又迎来了丰收季。对于到来的收获季节,慕名而来的采购商、游客将络绎不绝,村里的淮山粉葛加工厂开始筹备深加工的工作,民宿、农家乐也为销售旺季做好准备。
这条多是沙质地、竹林遍布的临江村庄,因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曾经温饱都无法解决。在上个世纪因地制宜引进淮山粉葛两种特色农产品,扭转了土地不宜耕作传统作物的劣势,所出产的淮山粉葛更是因品质优良、口感粉糯清香远近闻名。
新圩村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平潭镇以夯实民生“底子”为落脚点,以外修环境“面子”为突破点,从推进三产融合、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入手,充分挖掘新圩村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将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力促形成农旅融合、以旅促农、良性发展的生态产业链,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探索出新路径。
推进三产融合特色农产品助农民腰包鼓起来
走进平潭镇新圩村,干净整洁的沥青村道,村道两侧的淮山粉葛长势喜人,远处的民房错落有致,更远处的西枝江水缓缓流过村庄,仿佛进入了一幅秀美乡村风景画。
“沙土地里的淮山粉葛,很快就可以挖了。”今年55岁的刘瑞建,去年种植了80亩淮山粉葛,因新圩淮山公园带来了不少游客,村里的农产品热销,价格给力,于是今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面积达到了180亩,对这一造淮山粉葛的收益信心满满。
自淮山公园建成开放,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淮山粉葛的田头收购单价从3元/斤提升至4元/斤,礼盒包装涨至5元/斤,户均增收约3万元,切实保障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而“百千万工程”推动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为新圩村提供了新机遇。
凭借淮山粉葛,2023年新圩村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淮山农业公园开园,“淮山王”评比、淮山文化旅游周一系列活动,给新圩村带来新发展活力,淮山、粉葛成为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按照发展思路,平潭镇将大力推进新圩村三产融合,一产在规模种植上要“稳”——统筹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基于现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对120户种植户初级农产品的统一收购,真正让淮山粉葛卖出好价钱,让农民腰包更鼓实。
二产则以品牌带动“强”。种植之余,一些新圩村村民建起了加工厂,生产制作葛粉、淮山丝、淮山饼等初加工产品,开发淮山奶茶、淮山粉、淮山片等精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销售周期,更是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农特产品产业集群雏形渐显。目前,“新圩三宝”礼盒销售单价达100元/盒、销售额约180万元、毛利50余万元。
新圩淮山公园开园时,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了一大波客流。这是一个以“公园就是农田、农田就是公园”为特色打造的农业公园,在淮山粉葛生产聚集区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并以村委会为主体成功申报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种农旅互促的模式,真正推动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开展乡村建设建绿色农房农民坐享“阳光收入”
从新圩淮山公园望向村委会大楼,屋顶上多了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楼下也搭建了光伏雨棚,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输送到蓄电池里。按工作计划,新圩村正在有序推进村民屋顶光伏建设,可谓是“太阳出来就赚钱”,起到村民增收、环境减排的双赢效果。
新型储能行业在惠阳发展势头迅速,落户平潭镇的古瑞瓦特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到了与乡村共享发展成果的探索中。这个正在探索的“政府引导+市场投入+村民参与”的合作绿色农房建设模式,让企业与村民可以共享“阳光收入”。新圩村正在试点推进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利用村民和集体楼房屋顶、棚顶、空地等闲置空间,打造新型储能实用场景。
企业负责光储充设备建设安装及后期运营维修等费用,享受光伏发电的电价收益。村民则“零成本”享受出租闲置屋顶带来的租金收入,同时还能额外收获村集体公共场租赁收益补贴。
根据测算,通过“私宅屋顶租赁+集体租赁分红”“双路径”收入模式,村民每年获得的总收益可覆盖其80%以上的电费支出。同时,村集体公共场所租赁收益的剩余部分将用于村庄美化绿化、公共基础设施修缮、百姓欢乐舞台等公共事业发展,促使光伏发电收益持续“反哺”村民,形成农村经济发展“造血”与“输血”良性循环。
目前,新圩村已推动公共区域新安装光伏发电设备1000平方米,建成光储充一体化充电桩3个,绿色农房完工12栋。
环境“面子”更靓,民生“底子”更实,是新圩村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落脚点和突破点。除了绿色农房建设,新圩村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实行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积分制、清单化管理,开展“四旁”“五边”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显著。
此外,新圩村通过立足村庄规划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实际,通过村规民约持续巩固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风貌管控改革、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并充分了解、遵循村民意愿,因地制宜落实风貌管控提升规划设计,切实做到“一房一策”。同时,聚合多方资源以沿线农房为点开展先行先试,有序推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187套。
优化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新圩村,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是本分。自从开展“惠积分·扬新风”活动后,村民搞好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卫生,就有积分奖励,每获得1分,相当于奖励1元,可以到村里小店兑换生活用品。这个制度实施两年多来,解决了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形成了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局面。
乡村治理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圩村发挥示范单元模范作用,以“一核引领、一网覆盖、一体多元”为框架,打造“党群联动、网格管理”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新圩村建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制度,安排本村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及时发现掌握网格内民生需求,将问题消化于网格内。目前,联户党员实现了对新圩村1560名村民党员联户治理全覆盖,已解决村民反映问题103件,办结率达100%。
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挥道德引领作用,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新圩村大力弘扬“德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建村民文明档案,积极引导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推进移风易俗。全村共有星级文明户280户,约100户摘取四星。同时,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村级广播站,组织学生轮值当红领巾讲解员,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圩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利用村干部洞悉村情的优势、驻村民警敢讲“硬话”的特长、驻村律师专业过硬的素养,多层次提升基层法律服务水平、多主体强化基层纠纷调解力量,已办结村民经济纠纷、土地纠纷等领域共计5个案件。
另外,新圩村自主打造法治长廊、党建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载体,建立融法于景、寓教于园的法治公园;自筹购置两辆法治宣传车,不定期在村内开展“走街串巷”式的流动式普法宣传,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编辑: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