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顺:推进“互联网+教研”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4-01-03 16:59
图片

南都讯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

半个多月前,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大会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大学和教育重构”为主题。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作主旨发言时指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强教必先强师,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引擎。自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来,推动教研数字化转型,让数字化更好赋能教研也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同在去年12月,以“探寻数字化共生教研新样态”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数字化教研案例研讨会在广州希沃总部举行。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玉顺教授指出,推进“互联网+教研”是加速群智协同、汇聚创新动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研体系时代性发展的新要求。“传统教研多限于校本教研或小范围内的区域教研,‘互联网+教研’新范式推进教研向覆盖面更广的跨区域协同教研、智能技术增能的精准教研转变。”

会后,李玉顺接受南都教育联盟专访,畅谈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教师教研创新发展趋势等,并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进程中数字化教研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玉顺教授。

南都专访

南都:您对“数字化共生教研”这个概念有何理解?

李玉顺: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群智协同创新、跨域合作生成和教研场景深层对话,分别指向了教师的专业性合作、城乡之间及地域之间不同教学文化的交流,以及面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教研业务场景创新。

从微观实践层面看,教师需要专业的教研服务供给,才能在大规模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走向深刻性变革。教研场景的深层对话将加速教研数字化转型,更能带动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型,走向行动生成、场景伴生和问题解决,切实促进专业能力发展。随着大规模技术服务供给的出现和优化发展,数字化共创共生将助力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等方面日益凸显的问题,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紧紧跟上教育强国发展进程的需要,能够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技术赋能教研创新在我国已开展了多年,伴随互联网推动的网络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以服务赋能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趋势,也必将带来数字化教研新的发展生态。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强国,这又为科技赋能教育发展进程提供了新动能,服务化和智能化发展新态势凸显。

 

南都:当前,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变革,能否跟得上教师教研创新发展的需求呢?

李玉顺:数字技术创新一直在努力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十二五”期间,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面向互联网开放,通过互联网教育生态带动教、学、测、评、练、管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产品与服务的发展。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加速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化发展,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校际的教育教学互动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疫情”更加速了教育教学规模化、网络化迁移,创新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新形态,教研产品与服务加速创新演变,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性发展。

当前,对比素养导向的教育创新变革需要,我的研究与实践体会是,面向教研创新的深刻性产品和服务还处于发展的起步和生长阶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研开放性对话活动、共创共享研讨活动,但在教师专业能力模型建构、实践性导向赋能、精准化教研开展、个体化研修满足等方面才刚开始,片区教研、集团校教研等新形态正卓然成长,大规模网络研修及群智协同建构、跨群组对话和生成等深刻性教研技术系统还需要迭代升级发展。

 

南都:正如您所说,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技术变革还待升级的情况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教研新生态的关键点在哪里?

李玉顺:这个问题非常好,需要我们从全域的视角来看数字技术对教育变革的赋能作用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处于多媒体教学特征上,虽然有部分学校能够接入互联网,当时支持教学教研创新的数字化产品、工具和服务并不多,因而技术赋能未能在教学场景中完全铺开并常态化运作。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真正面向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生态丰富教育产品,基于互联网思维优化教育服务;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高可用性的数字化资源、产品、工具和服务。即使是这样,在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中也面临着教师不理解、不接受、驾驭不了等情况,但融合进程在互联网生态赋能下深刻性的发展。到2016年底和2017年初,治理能力跟不上科技赋能教育进程问题逐渐浮现,科技赋能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面临着复杂多样性的碰撞与新情况的治理回应。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以让技术赋能教育创新遍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要素。当前,我国已经对教育数字化有了很高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客观而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在近20年时间里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技术与教育双向奔赴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速了教育变革进程。

相比较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进程的需要而言,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性生成结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实践迈向素养导向的全过程育人新阶段,一线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持续递进的表现性评价能力等专业能力需求越发强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迫切需要数字技术赋能和创新性发展支持。这两年在与一线教师群体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对技术赋能教学、教研的接纳度正持续大幅提升,但管理者的理念、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观念有待转变,治理能力急需提升。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打造教研新生态的关键点不在于老师,而在于管理者,在于他们的数字化领导力。各级教育管理者需要站在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角度,深化认识、思考科技赋能教育的作用、途径和发展策略,加速数字治理体系与机制建构,以数字化思维理解数字赋能的教育业务创新和教育体系重塑进程。

 

南都:那么,在观念和技术层面,全国各地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发展进程是否有所不同呢?

李玉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加速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之际,“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正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之共识。当前,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各地都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2023年这一进程发展异常明显。但我感觉,目前东西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进程还不太一样。

东部地区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反映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上日益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发展、追求深度学习落地,培育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如北京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诉求非常清晰,融合发展的层次水平进入到创新阶段,发展力度非常大,在2020年就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而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等地,创新活力强、信息化融合水平高、开放力度大。

东部地区已经走上了教育数字化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中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这从国家中小学教育平台中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的区域特征上能够感受到,助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关系重构、加速课堂学习发展变革的资源形态在东部地区更加受到关注,这背后深刻地反映教师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等差异。因此,从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的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看,东西部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趋势。

当然,我也在参与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以及全国性教育数字化融合实践讲座交流中感受到,中西部地区在教育数字化区域规模化应用生态建构方面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数字化创新应用优势突出,能够释放平台力量加速群智协同、体系融通创新,具有战略性的发展纵深,是一大亮点。我的体会,教育数字化发展会产生“后来居上”效应,在互联网生态视域的教育数字化产品、工具与服务还处于不断优化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后来者”反而更能自我变革、体制创新,从而接受最新发展的互联网生态赋能。关键在于,是否积极拥抱数字化。

 

南都:面对教育观念革新、技术赋能变革等方面的问题,您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有何针对性建议?

李玉顺:技术赋能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实践方向,一个是推动课堂高质量发展,另一个打开课堂空间、开放学校边界,促进跨校跨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加速教育均衡发展。这两重特征在《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国家政策实施背景下益发凸显,并成为一些区域大规模教育变革实践的自觉;如自2021年以来,北京在《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中就推动“双师课堂”规模化发展。

当前,无论是微观的学校课堂变革实践,还是区域性的课堂生态构建,抑或是东西部、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整体上都还处于技术赋能教育创新需要的迭代过程,教育部颁发的教育新基建文件中也写明要“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十年前我们感觉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产品和服务赋能常态化教育变革,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但如何将其深刻地、专业地赋能大规模教育创新,还需要深层次的探索实践,特别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创新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实践中教研、培训、科研等应该走向复合性创新发展进程。

在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内,教研发展是教育变革进程中基础性、牵引性的支撑力量。在当下的时代进程下,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加强协同教研,推动教研资源共享和教研工作创新,加快推进教研数字化,推进“互联网+教研”尤为重要。“互联网+教研”是加速群智协同、汇聚创新动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将会带来教育目标与内容升级、体系与机制创新、技术与工具增能、效益与效果提升等全面发展,使教研创新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发展的动力引擎。

正所谓“教育实践智慧在基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要倡导“应用为王”。我认为,当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其关键是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从过去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中“自上而下”的规模化推进走向上下联动、人本化发展,站在教师的实践立场,了解他们的需求、面向他们的困难、珍惜他们的努力,为他们提供陪伴性的专业支撑力量。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要有从教育高质发展立场出发,以培养时代新人、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包容迭代升级优化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创新发展的数字化思维,通过“互联网+教研”创新教研模式,创生情景式教研、伴生性教研和自下而上的生成性教研,加速协同教研、精准教研,从而使教研模式更加适应于广大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境域化、个性化、复杂性、群智协同等特征需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全域、全程、全要素数字化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欣喜的是,如今数字化教研实践深化进程正在全国各地发生。一方面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教师网络协同研修空间,加速虚拟教研室等网络教研形态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化教研服务也蓬勃发展,随着希沃这样的大平台开展“探寻好教研”数字化共生教研新样态系列活动,依托数字化方式,支持广大教科院、教研室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探索教研模式改革,“互联网+教研”定会在全国有着显著性发展,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赋能。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孙小鹏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364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