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2023,迎接2024,为书写新时代的征程,广东金融人再次扬帆起航。
回顾2023年,广东金融人一直在征途上奔跑着。
2023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广东金融全年开启赋能加速度。从金融体制改革,到出台各项金融新政策措施,广东金融不仅积极落实各项中央金融工作最新精神,更是在赋能实体经济路上勇创新,求突破。
2023年,也是广东金融人硕果丰收的一年:广东金融业多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金融业增加值约9500亿元,同比增长7.3%,占GDP比重约10%。
湾区动能澎湃,金融持续纵深向实。
2024年,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新征途上,广东金融人如何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在支持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又将如何改革创新、探寻差异化服务路径?
即日起,南都·湾财社推出年度策划“广东金融的五篇大文章”,通过行业观察、高端访谈等方式,聚焦广东金融创新亮点,展望新年开局。作为策划开篇,通过梳理总结2023年广东金融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上的创新模式亮点,进一步展现2024广东金融发展新趋势。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科技创新,无疑将继续成为2024年最热关注焦点。
综合公开信息可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摆在“五篇大文章”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2024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均释放出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信号。
作为制造强省的广东,从“制造”到“智造”这条转型路上,金融赋能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广东金融监管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贷、债券、保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多管齐下,广东科创企业的金融土壤越发肥沃。
2023年伊始,广东设定了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1万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并通过实施“金融+科创”工程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循环。4月,广东省政府与包括六大行在内的2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支持科创强省建设意向融资金额2932亿元。此后一年,广东省以及各地市频繁发布科技创新支持性政策措施与征求意见稿,金融服务成为其中的高频词。
围绕科创强省建设,银行业推动信贷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广东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辖内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达47%和37%。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创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目前已累计投放超1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约4.2%,持续惠及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
广东保险业则发挥“稳定器”和“减震器”作用,提升科技型企业服务能力。2023年前三季度,科技保险为广东(深圳除外)5.97万家次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专利保险为488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68亿元。
资本市场、风投创投领域同样加强了融资支持。以广州为例,广州持续发挥科技创新母基金的放大效应,已累计投资24只子基金超2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190亿元投向一批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织密普惠金融服务网
2024年首个工作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公开表示,要推动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广东作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省,强劲的民营经济活力与金融业的支持息息相关。
2023年以来,广东金融监管部门聚焦小微企业、乡村振兴、金融帮扶等领域综合施策,为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普惠领域金融服务力度谋篇布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局累计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文件60余份,并运用好窗口指导、定期通报、督导考核等监管“工具箱”,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与此同时,该局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文件72份,搭建服务乡村振兴“三专”制度。
在系列政策引导下,信贷资源逐渐倾斜至向民营、中小微企业、涉农主体,广东普惠金融业务数据在多个维度实现新突破。
2023年前三季度,辖内(广东省不含深圳市,下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06%;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5.20%。辖内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0%,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3.59%,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
发挥“头雁”作用,广东保险机构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多次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广东保险业不断丰富惠民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持续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另外,广东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添柴加薪”。
值得一提的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已经成为推动普惠金融下沉的行业共识,亦是广东金融业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广东推动“数字金融”平台建设,其中,中小融”平台通过整合超80亿条的数据信息实现对1300多万企业的风险画像分析,融资超5.1万笔、779亿元。
绿金改革创新挺向纵深
2023年以来,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写入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绿色日益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过去一年,广东绿色金融业务总量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广东绿色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三万亿元,同比增速45.9%;广东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也站上新台阶,多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国内首创。
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广东金融业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有力地支持了能源结构转型、“无废城市”建设、新能源汽车、绿色交通、储能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项目载体。
与此同时,广东绿色金融服务“双碳”功能持续增强。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到,云浮、湛江、梅州、阳江等多个地市的银行机构不断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将竹林碳汇、林果树碳汇、海洋碳汇等纳入合格抵质押担保品范围,创新推出并落地一系列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产品。此外,碳排放权抵押贷款、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绿色信贷创新模式也在南粤大地上“生根开花”。
事实上,广东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升级。其中,在绿色金融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广州、肇庆等市相关部门推动设立企业碳账户,并将企业碳账户信息接入“粤信融”地方征信平台,加载形成标准化企业碳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授信支持提供支撑。
养老金融业务试点有序推进
随着养老“第三支柱”落地,养老金融也成为近两年来的热词。2023年9月底,广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政策环境、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数据共享等方面明确了12条具体措施,对广东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养老金融产品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从个人养老金业务试点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广东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具体来看,在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上,广东在开户数量、缴存金额、试点机构与试点产品数量等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省已开立605.6万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缴存金额仅次于北京。其中,广州共开立315万户,人均缴存金额较全国平均高300元。
在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组织架构方面,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介绍,自养老金融业务试点开展以来,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设立养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专营团队或特色服务窗口。目前,辖内已有33家银行保险机构成立养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在近2000家基层服务网点打造了2352个养老金融服务专窗。
广东银行保险机构亦在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银行方面,持续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智慧养老服务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纾解养老服务企业运营压力;保险方面,积极参与广东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类养老模式建设,探索“保险产品+养老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已有超过17家保险公司在广东落地养老院。
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不断丰富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加大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政策扶持力度,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创新试点取得良好进展。
2023年3月,广东印发《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提出要提高金融数字化水平,推进全省范围内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试点和深化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试点,释放了加快数字金融领域发展的鲜明信号。
围绕上述政策引导,广东省内多个地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不断丰富,不仅在食、住、行、游等重点民生领域场景落地,还探索开放了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工资发放、预付式经营、缴纳税费等特色应用场景。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吴燕生日前表示,下阶段将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政企端应用场景,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观察到,数字人民币还在乡村振兴、中小企业纾困等方面持续释放普惠价值。例如,去年4月,国内首笔“再贴现+绿票贴现+数字人民币”业务落地东莞,助力快速解决企业票小、票散、融资慢难题。8月,广东首笔“数字人民币+企业信贷+绿色金融”场景业务落地中山,有效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增长的跨境金融服务需要,广东亦在扩展跨境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引领与孵化。
202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官网公示了新一批金融科技跨境创新测试应用。据悉,此次公示的跨境创新测试应用基于多方安全计算(MPC)技术,在满足各项法律法规要求、获得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将部分银行的大湾区客户信息(经随机切片处理)进行匹配,在双方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实现客户准确识别,为相关银行完善跨境理财通(南向通)监管报告提供数据支撑,充分挖掘大湾区数据的联动价值,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表示,该行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机制,在依法依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跨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罗曼瑜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新年观新局| 广东金融的“五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