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定为“招商年”后,东莞将2024年定为全市的“投资年”,全面提升城市的“含金量”(投资额)。
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共东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切实稳定经济增长。
投资与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一直是东莞紧抓的重点,是东莞迈向“双万”城市的重要支撑。但是像这一次将“投资”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实属少见。那么,本次布局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
当天分组讨论,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给出了答案,他表示“东莞现在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动能不够,缺乏后续产能,投资始终是我们这么多年必须重点推动、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句话,两个“最”,三个“重”,道出东莞对于“投资”的迫切性。
翻看近2年东莞固定投资的数据,虽然保持了正增长,但相较于过往动辄双位数的增长,确实存在一定距离。在今天的投资是明天的产出逻辑下,进入新的一年,东莞亟须借“投资”来实现新的突破。
东莞特别强调“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那么具体要投什么呢?这一次会议上,东莞提出“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三大类别将担当主力。不难看出,这是综合考虑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经济基本盘和营商环境而进行的整体布局。
既要解决当前稳增长的现实问题,又要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含金量”还要“含新量”(新兴产业)。
具体到落地方面,东莞提出要紧盯“项目、空间、效率”三大维度,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力扩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抓好“大招商”2.0版行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项目落地最高效率,优化投融资体制,以充分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活力。
当然了,“投资年”绝不是盲目上项目,而是需要精准有效的投资,对关键领域“靶向施策”,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益,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南都记者 曾奕静 实习生 金杨 张咏欣
编辑:梁锦弟,曾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