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警方在犹他州百翰城山区一个简易帐篷内找到哲康(化名)时,他已与外界失去联系超过三天。日前,这名17岁的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电信诈骗,在当地警方和大使馆的努力下被安全找回,也让这种新型电信诈骗形式再度引起关注。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多地中国留学生曾遭遇类似的“虚拟绑架”电信诈骗,他们或被冒充警方等权威部门的诈骗分子欺骗,或被告知家人受到威胁,最终均被诱导自行与外界切断联系,并将“自导自演”的勒索信息发送给家人。为此,多地警方和我驻多国使领馆都曾公布相关案件或作安全提醒。
此类骗局有何特殊之处?海外学子和家长如何识别防范?近日,多名国际安全教育专家和一线反诈民警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指出,“虚拟绑架”使用的手段、技术都算不上特别复杂,仍属于“最低阶”的电信诈骗,只是留学生普遍年龄偏小,缺乏社会经验,在收到恐吓、利诱后往往容易“中招”,如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和当地警方取得联系是关键。
听从“绑匪”指示躲进山区断联数日
12月31日,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犹他州百翰城山区刚刚下完雪,里弗代尔警方在厚厚的积雪中艰难前行,他们正在寻找在一起“绑架案”中失联的中国留学生哲康。
里弗代尔警方在百翰城山区寻找哲康。
三天前的12月28日晚,哲康所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向当地警方求助。校方表示,哲康远在中国的父母联系学校称,他们收到了索要赎金的勒索信息和表明儿子被绑架的照片。
警方调查发现,哲康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2月27日。他在犹他州里弗代尔镇的寄宿家庭成员告诉警方,他们在27日晚上见过他,稍晚时还在房间里听到了他的声音,但他们完全不知道他遭绑架一事。
哲康的失联加上“绑匪”不断的恐吓勒索,让哲康的父母确信他们的孩子已经“遭到绑架且身处险境”。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向“绑匪”提供的一个中国的银行账户支付了8万美元的“赎金”。
然而,与此同时,里弗代尔警方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驻华大使馆及中方人员合作,试图通过手机纪录和银行对账单,获取哲康的行踪。
警方发现,其实早在12月20日,哲康就曾购买了露营设备,并尝试离开寄宿家庭独自去露营。当时,他在前往露营的途中遇见了普若佛市警方,对方见他孤身一人,便安排交通把他送回了寄宿家庭。当时,他并未向寄宿家庭监护人和警方透露他被威胁的事实。
顺藤摸瓜下,警方根据消费记录得知他近期去过百翰城山区,推测这次哲康可能再次独自前往附近露营,于是加派人手继续寻找。
12月31日,警方终于在百翰城山区的一个简易帐篷中,找到了穿着厚外套,感觉“很冷很害怕”的哲康。
哲康(化名)在百翰城山区的一个简易帐篷中被找到。
被找到时,哲康的帐篷里有一个睡袋、多条毯子、少量粮食、饮用水以及多部手机。警方表示,这些手机是用来拍照和与“绑匪”联系用的。哲康说,他因相信家人会受到伤害,所以听从“网络绑匪”的指示躲进山区,营造被绑架的假象。目前他的身体状况良好,也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哲康的案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国使馆再次提醒在美中国公民,特别是在美留学人员务必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高度警惕“虚拟绑架”等电信网络诈骗,避免人身和财产安全受损。
美国联邦调查局也表示,近期美国各地通报多起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网络“虚拟绑架”案件。犹他州警局局长呼吁大众,察觉有异时,先别急着汇款,应该立即报警。“希望外国留学生能信任警察并与警方合作,确保自身及国外家人的安全。”
已有多名中国留学生中招
目前,哲康的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先后有多名中国留学生陷入“虚拟绑架”骗局。
2023年8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就曾公布一则案件。中国公民王先生在收到正于英国某大学就读的儿子小王发来的一段视频后慌了神,致电大使馆求助。在这段通过小王微信发来的视频中,小王双手双脚被绑。
鉴于彼时在英国“虚拟绑架”这一新型诈骗手法频现,诈骗分子一般只为图谋受害者钱财,不会对受害者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和伤害,使馆工作人员首先劝王先生不要着急汇款,并指导他联系中国和英国警方报警。
在使馆与警方和小王学校沟通期间,绑匪通过小王的微信不断催促王先生赶紧汇款。
不过,警方在查看绑架视频和监控录像后发现不少疑点,认为小王的状态不像是真的遭遇绑架,遂建议王先生将小王的手机号停机,阻断骗子与小王的沟通渠道。
果不其然,停机不久后,王先生便接到了小王的电话。
原来,小王在事发当天接到自称国外警方和移民局的电话,称小王的储蓄卡涉嫌洗黑钱,这在国外属于重罪,他的父母亦被牵连。骗子还向小王出示了搜查令、追捕令等文书。信以为真的小王便按照骗子的要求,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露宿街头。
骗子告诉小王,只要缴纳50万美元保证金,便可放弃追究他的法律责任。但是直接向父母索要很可能失败,于是骗子又花很大的功夫说服小王,让他假装被绑架,并录下视频和语音传给家人索要赎金,这才有了最初的一幕。
无独有偶,同样在2023年夏季,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田真(化名)亦在犯罪团伙教唆下“自导自演”了一场“绑架案”。
据田真事后回忆,当年7月,她接到一通称她涉嫌参与诈骗案的电话,假扮成警方的犯罪分子以保密调查为由,让田真独自住进酒店,且不能告诉家人和朋友。
入住酒店期间,田真按照对方指示连上视频,让自己处于摄像头的监控之下。
田真(化名)发给母亲的“被绑架”照片。
“既然自己是‘嫌疑人’,被监控也无可厚非。为了洗清嫌疑,我必须全力配合调查。”田真说。
自称警察的男子告诉田真,涉案嫌疑人将被遣返回国接受调查,要想免遭逮捕,必须交保释金。想继续留在日本深造的田真自然不愿被遣返回国,且当时离考试只有两周时间。于是,田真隐瞒真实原因求助父母,把约合2400万日元打进了指定的银行账户。
怎料,对方得寸进尺,还让她假装被绑架,逼父母付赎金,“之后便可结束调查”。
饱受身心折磨的田真听从指令,买来颜料,佯装成被人殴打后额头和嘴角流血的样子,摆好手机拍下“被绑”照片,发给远在中国的母亲,并用绑架犯的口吻向家人索要“赎金”。
“请您不要伤害我的孩子。”聊天记录中,田真的母亲如此恳求道。
最后,忧虑的母亲托人向东京警方报案,警方成功找到田真所在的酒店,田真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多地警方及使领馆曾发布安全提醒
“我曾经协助处理过多起类似的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的案件。”1月3日,教育部“平安留学”行前培训项目专家、国际安全教育专家王学军告诉南都记者,“虚拟绑架”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绑匪”锁定外国留学生,看准被害人与家属之间无法即时联系,透过网络电话告知被害留学生,他们在家乡的家人遭受威胁,要求他们按吩咐行事;被害学生被告知要自行隔离,拍摄看似遭绑架的照片,接着把照片连同勒索信寄给家人。
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拟绑架”的犯罪团伙会冒充警方等权威部门,电话告知留学生涉嫌违法犯罪要面临处罚,之后会表示相信学生没有参与犯罪,但是需要把钱打到安全账户自证清白。然后犯罪团伙以“办案需要”为由诱导学生拍摄被绑架视频,与外界切断联系,最后假扮劫匪用视频要挟家长。
南都记者注意到,针对留学生卷入“虚拟绑架”案件,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和我驻多国使领馆都曾公布相关案件或作安全提醒。
去年,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就曾发文提醒广大留学生家长,接到声称孩子被绑架的电话或图片视频,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规渠道向警方、使领馆或孩子所在学校了解情况、寻求帮助,以免上当受骗。
公安部刑侦局发布针对留学生的“虚拟绑架类”诈骗相关提醒。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表示,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和社交软件办案,更不会以各种名义要求向任何“安全账户”转账;留学生如接到自称“警方办案”“协助调查”等可疑电话,请立即挂断,不听不信,及时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中国使领馆、向所在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当地或国内警方核实求助,并及时告知家长相关情况;留学生家长如果接到可疑电话,无论是绑架还是诈骗都应当立即报警,切勿轻信他人、转账汇款。
去年8月,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也曾发文表示,连续接到中国留学生反映遭遇“虚拟绑架”电信诈骗。领馆提醒广大在苏格兰的中国留学生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识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领馆强调,凡是自称公检法人员并能将电话转接至某警官的,自称公检法人员使用电话、QQ、微信、Skype、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软件在线办案还展示“当事人”通缉令的,威胁取消学业、遣送回国的,要求把钱转入“安全账户”或必须离开住所接受调查并切断与外界联系的,都是诈骗。
领馆还建议,下载有报案和来电预警功能的“国家反诈中心”小程序,学习防诈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如果接到类似电话,不要恐慌,立即挂断,并向家人、同学和总领馆寻求帮助。
属于针对特殊人群的低阶诈骗
尽管屡有留学生和家长受骗的情况发生,反诈民警钟和(化名)却向南都记者表示,“虚拟绑架”虽是新型诈骗手法,但其本质与传统电信诈骗并无二致,都是通过“利诱”和“惊吓”两种方式拿捏受害者的心态,从而实施诈骗。
资深反诈民警谢警官也告诉南都记者,“虚拟绑架”其实仍属于“最低阶”的电信诈骗,诈骗分子使用的手段、技术都算不上特别复杂,只是针对的人群比较特殊,因此成功率相对较高。
谢警官指出,普通电信诈骗通常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进行,真正走到最后转钱一步的受害者少之又少。但盯上留学生的诈骗分子,往往早已提前布好了局。
诈骗分子常通过调查问卷填写、社交软件信息登记等各种渠道,得到留学生及其父母的联系方式,尤其是留学生在申请出国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因此很有可能会被用心的不法分子趁虚而入,成为潜在受害人。
出国后,留学生远在千里之外,父母没办法第一时间找到孩子或与学校取得直接联系。因此诈骗分子只要能控制留学生的手机和行踪,就能对其身在国内的父母进行诈骗。
通常情况下,诈骗分子会提前与留学生取得联系,用各种手段骗留学生自己躲起来,或是用电话轰炸的方式使他的手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到了这一步,整个骗局就已经成功90%了。”
接下来,诈骗分子只需针对留学生的父母实施诈骗即可,“基本上是一骗一个准”。
因此,谢警官认为,要想使犯罪分子无机可寻,首先是留学生自身要提高防范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应第一时间与家人联系。
王学军也向南都记者分析,“虚拟绑架”的黑手之所以会伸向中国留学生,首先是因为留学生普遍年龄偏小,缺乏社会经验,他们一个人在外更容易轻信他人,在收到恐吓、利诱后往往容易“中招”。此外,很多中国留学生缺少安全教育,危机意识不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能力也比较弱,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王学军认为,留学生和家长们一旦遇到“绑架”案,首先不管是不是“虚拟绑架”,都要把案件当成真正的绑架案处理,要冷静理智地与犯罪分子周旋,立即报警,同时报告中国驻外使领馆。
“但是要注意,一定不能让犯罪分子知道你已经报警,并要通过学校、孩子熟悉的朋友去找寻找、联系学生。”他建议,此时一定要听从警方和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安排,沉着合理与犯罪分子周旋,为警方争取更多时间,研判是不是“虚拟绑架”。“‘虚拟绑架’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可通过如分析被绑架照片等方式侦破。千万不要轻易汇钱——勒索钱财是犯罪分子最终目的。”
“防范此类诈骗的关键在于‘不要着急转账’。”钟和向南都记者指出,在这类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往往都会催促家属赶快转账,此时家属要做的是冷静下来,想想有没有疑点,并及时与所在地警方取得联络。
此外,谢警官也告诉南都记者,即便被骗,也并非没有挽回财产损失的可能,他形容此类诈骗其实是“与时间赛跑”,受害者越早识别骗局,追回钱款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我们在反诈(工作)中有‘黄金30分钟’的说法,一般如果能在(转账后)30分钟之内意识到被骗,马上到派出所报案,追回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何嘉慧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杨苓妍 梁令菲 韦娟明
编辑:张亚莉,何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即时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