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导则》)。《实施导则》提出项目实施、评估监督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指导EOD项目规范实施。
1月3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答记者问时表示,《实施导则》是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EOD模式的现实需要。随着各地方需求的增加和社会高度关注,各方面对EOD模式的理解不到位,存在项目内容和投资盲目扩大、政策把握不精准、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落地难等问题,亟须制定相应的规范文件进行指导,帮助地方提升项目谋划能力和实施可行性,防范各种风险,推进EOD模式行稳致远。
工人在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区内管护牧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当地对乌兰木伦镇巴日图塔村采煤沉陷区内的4.2万亩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在修复基础上建起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配套发展牧草等产业,实现“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种植牧草”,促进矿区土地综合利用。 新华社发
生态环境治理面临融资难瓶颈,EOD模式如何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据介绍,生态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面临着总体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此前也表示,生态环境治理的外部经济性非常强,治理效益难以内部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割裂,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
他举例称,河道水质改善后,周边环境质量提升,会对商业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有明显的价值释放和提升作用。
对此,逯元堂强调,亟须找到一种把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和生态产品价值内部化的方式。
在此之下,EOD模式应运而生。EOD模式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将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产业绿色化。
据介绍,EOD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产业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治理成效为产业开发带来增量收益,并依靠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压力,并有利于企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项目投入,在不依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此前曾表示,“构建‘两山’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而EOD模式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EOD项目获绿色金融支持,目前已在多地试点
自2020年9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开启EOD模式试点工作。
通知下发后,各地区征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备选项目。经审核,确定乌梁素海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36个项目开展EOD模式试点。
其中,乌梁素海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流域植被覆盖显著提升、湿地功能有序稳定恢复、草原退化得到明显遏制、野生动物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效减少,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周边就业。
2021年,多地开展EOD项目试点。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EOD)项目也就在这一时期实施。通过项目实施,日照水库流域的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区域土地每年源头减少农药使用量34吨、化肥使用量8500吨。库区高污染企业零准入,生活污水零直排,农药化肥零入库。
此外,通过生态化、品牌化赋能,区域产品价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榛子、苹果、茶叶、鳙鱼、小麦等产品全部取得国家《有机认证证书》,鳙鱼单价提升3倍,有机绿茶单价提升2倍、被指定为25届省运会官方用茶,阿森泰克苹果价值翻了一番,全面实现‘优质生态价值’到‘良好经济效益’的转化……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人次,辐射片区达48平方公里。
目前更多的EOD项目在地方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安徽、福建、江苏等省份也开展了省级EOD试点,纷纷出台创新政策。江苏省对EOD项目优先提供“环保贷”“环保担”支持,省财政给予资金奖励。广西开发“桂惠贷-生态贷”,贴息比例为3%,贴息一年,最高可贴息500万元。安徽、福建等省对EOD项目予以绿色金融倾斜支持,优先给予要素保障。
生态环境部2023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指出,2020年以来,已指导196个EOD项目进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总投资9025亿元,融资需求6289.4亿元。截至2023年5月底,已有58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授信金额1545.5亿元,发放贷款487.2亿元。
据悉,现阶段适合EOD模式的关联产业类型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医疗康养、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生态环境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精密仪器等生态环境敏感型产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等人才聚集型产业以及光伏+种植养殖等复合型产业。
人们在太原市汾河景区散步。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不断加强汾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并运用环保节能光源加强汾河两岸景观亮化工程建设。 新华社发
EOD模式适用条件严格,需严控项目数量,避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EOD模式的适用条件较为严格,项目多针对实施紧迫性强、生态环境效益高的公益性生态环境问题,且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之间需要密切关联、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即可达到项目资金自平衡的目标。
此次发布的《实施导则》也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流程,建立EOD项目从谋划、实施到评估的全过程管理流程,指导地方开展EOD项目。同时明确实施要点,提出项目谋划、方案设计、主体确定、项目实施、评估监督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指导EOD项目规范实施。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EOD模式具有明确的特征标准和严格的适用条件:
一是生态为基,提质增效。识别实施紧迫性强、生态环境效益高的公益性生态环境问题,并确保项目实施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持续向好。
二是深度融合,互为条件。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之间须密切关联,深度融合。生态环境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关联产业开发品质和价值,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彼此受益。
三是增值反哺,项目平衡。EOD项目通过关联产业增值收益平衡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在项目层面实现产业发展增值反哺生态环境治理,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即可达到项目资金自平衡。
四是市场运作,一体实施。按照“谁保护、谁受益”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原则,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作为整体项目由一个市场主体一体化实施,投资和收益主体一致。
该负责人强调,接下来将对各地开展的EOD项目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对省级试点严格要求,不降低标准,不放松要求。项目实施中要严格落实项目立项、招投标、投融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资产处置、资金使用、债务管控等相关法规政策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