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粤”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新年大礼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1-08 18:57
图片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奏响进军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

回首2023,广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展望2024,广东加足马力再出发。

紧扣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南方都市报推出“2024新‘粤’章——广东行稳致远再出发”系列报道,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底色,展望广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前景。

高铁45分钟的车程,从香港西九龙搭乘早班车来到广州南沙,成了全国政协委员、锡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俊杰的生活常态。

2023年9月,他带着20多个项目正式落户南沙创享湾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香港创业成本高,当下的南沙,为港澳青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凌俊杰说。

与凌俊杰一样到大湾区“追梦”的,不只港澳创业青年。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嗅觉敏感的企业已经率先抓住商机。巨额投资证明了全球知名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强烈信心:这个地方正成为全球最具前景增长极之一。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正在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近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围绕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粤港澳合作,更好发挥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面向2024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利好持续“加码”,开发开放再提速,迈向新未来。

人才汇聚扎根

在粤港澳大湾区吹响“集结号”

2022年11月,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踩着一双小白鞋,走上“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讲台宣布: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全职回国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

她用“一拍即合”形容这次选择,“深圳年轻、充满活力,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一年之后,颜宁以主持人的身份登上“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一开场她便宣布,深圳医学科学院已“去筹”(由筹备转正式)。

从揭牌到“去筹”不到一年,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组建验证了“湾区速度”。

2018年,全国青联澳区委员、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来到横琴筹办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

“我赶上了好时候。”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给港澳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在这里,青年的新想法马上就可以实现。”

香港和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毕业于香港大学的香港青年梁兆基第一时间来广州考察市场环境,之后又跟随青年交流团到南沙实地走访。综合对比了多个城市后,2023年10月,他选择将新创设的广州港雅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落户在广州南沙创享湾。

图片

南沙国际人才港。

各地的人才政策也从最开始的重金揽才、创新创业扶持,向打造全方位贴心配套服务的组合拳。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打造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深圳的“秒批”政策,让来此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深圳速度”。广东在省人才服务局设立广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为来粤科研工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26项“一站式”政务服务。

动能澎湃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形成一种“磁场效应”,成为人才心向往之的创业热土。

多个重磅文件出台

粤港澳大湾区迎“新年大礼包”

人才的流动,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逐步从“复苏”走向“火热”。

去年中秋假期前,刚结束南沙行程的凌俊杰从庆盛站搭乘高铁返回香港,在车站前他兴奋地拍下了一张个人照并附文:“今天坐上因为我的提案而增设的班次,倍感喜悦。”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服务重启以来,客流量超过1700万人次。2023年中秋和国庆节长假期间更是创出超过10万人次新高。人员的流动带来了经济的活力。支付宝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旅客第二季度到内地消费金额和笔数环比飙升超3倍。

图片

2023年12月25日西九龙边检站出入境实况。

不管是跨境通行的频繁,还是“反向代购”的出现,都是内地和香港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不断破除障碍的体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的结果。

近期多个重磅政策的陆续出台,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一份“新年大礼包”。2023年12月2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12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12月26日,《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发布,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开发开放按下“加速键”。

“大湾区内城市正在形成一种协商机制,围绕产业分工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这种深度互动,正是大湾区城市发展、企业发展突出特点。”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大湾区城市间界限逐渐模糊,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并进,正在共同书写崭新篇章。

在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方面的潜力空间,更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企业到“湾”里来

粤港澳大湾区赢真金白银“信任票”

随着高水平创新载体、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不断向大湾区汇聚,国际一流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与开发开放之路正不断走深走实。

2023年11月,粤港澳三地再携手,诚邀企业到“湾”里来。

“两年前,我们在深圳启动了公司全球四大创新中心之一的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如今创新中心产生的多项科技成果已经加速走出实验室。”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全球执行副总裁卡瑞姆∙阿明感慨道。

“嘉士伯的中国之旅始于大湾区,我们对这里的发展感到非常兴奋。”新上任嘉士伯集团首席执行官2个月,雅各布·阿鲁普·安德森专门赶来参加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我们正在佛山建设一个投资额30亿元的酿酒厂,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它是集团在欧洲以外的首个大型研发中心,将成为我们在亚洲研发的重要枢纽。”

2023年3月,安利对中国市场进行了第10次增资,主要是升级广州生产基地。安利(中国)总裁余放表示,在广州的生产基地除了服务中国市场,还服务全球50个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

“我们正准备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充分考虑选址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它广阔的环保产品应用市场、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各类优势。”康美泰克公司亚太业务总监刘昕说。

图片

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签约现场。

“来广东最重要的就是有钱赚。”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推介环节的一句“实在话”,引起了不少外商共鸣。

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装备……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2022年全球招商大会上签约的814个投资项目,截至2023年10月底已开工638个,开工率近八成。

这些重大投资项目外资来源广泛,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大湾区“朋友圈”遍布全球。

新年展望

香港青年、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龙潜:

2024年将立足湾区布局内地市场

2018年,我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广州南沙创业,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公司主要围绕新能源制冷及热管理等领域展开研发。

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之一,能够很好地与香港对接,实现人才和技术输送。在这里,我们可以联合香港高校以及广东企业,共同申报政府项目,深化研究成果,减轻科研投入负担。在这里,我们能很快找到合作伙伴,帮助技术落地。

图片

朱龙潜。

2024年,团队研发的“被动辐射制冷技术”将展开市场推广。采用该技术研发出的涂料,用在头盔、针织品或户外长椅表面,可以达到自动降温的效果。

现如今,该技术制造的产品已经在南沙实现生产。希望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完善的生产链,推动项目实现大规模生产,立足湾区布局内地市场。也希望随着生产逐渐稳定,能够在内地其他城市开设办事处,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

我们公司也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相关院系展开合作。希望2024年能助力学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郑雨楠

新媒体设计:黄琼红 陆文娟

视觉设计:张博 张许君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新“粤”章-广东行稳致远再出发
【专题】强信心,奋进2024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