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筹建“国家级示范区”!珠海斗门这条鱼再“出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4-01-05 13:19

南都讯 1月4日,珠海市斗门区举行加快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作为2024年斗门区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百千万工程”,做好“一条鱼”文章。记者在发布会获悉,“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荣登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公布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图片

新闻发布会。(斗门融媒供图)

按照三年筹建目标,珠海斗门将推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提升,力争将白蕉海鲈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之一,支撑高质量发展。

30多年发展,白蕉海鲈赫赫有名

珠海斗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白蕉海鲈,30多年间斗门区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蕉海鲈生产基地,养殖面积为3.98万亩,总产值为37.59亿元,总产量达15.98万吨,占全省海鲈总产量70%,占全国海鲈总产量50%。

图片

白蕉海鲈养殖。(斗门融媒供图)

斗门区先后评为中国海鲈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助力珠海市获评“中国海鲈之都”“中国海鲈预制菜之都”称号。白蕉海鲈获得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荣誉加身的背后是斗门主动谋划品牌之路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会上,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副镇长谢杨光介绍,近年来,白蕉海鲈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二三产综合产值已过百亿元,带动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海鲈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闻名国内外市场。

围绕做好“一条鱼”文章,斗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发挥年鱼策源地优势,加快产业资源整合,推动白蕉海鲈产业发展,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

图片

预制菜加工企业。(斗门融媒供图)

“经过30多年间的培育,斗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蕉海鲈生产基地,养殖面积为3.98万亩,总产值为37.59亿元,综合产值已超过百亿元。”珠海市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华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DB4404/T2—2020)和《冰鲜海鲈鱼流通规范》(T/CAWA001—2017)等团体标准和农业地方标准,开展白蕉海鲈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推进白蕉海鲈标准化建设,积极申报“斗门海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强“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监管,推动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和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年筹建,白蕉海鲈将更上一层楼

2023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关于确定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的通知,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凤凰单丛(枞)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洞庭(山)碧螺春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20个示范区成功入选。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是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为对象,具有较大产业规模、较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较高保护水平,制度健全、机制完善、管理规范,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对国内地理标志保护起示范、引领、推广作用的保护地域。

图片

预制菜产业园二期竣工验收。(斗门融媒供图)

“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是广东省建省以来获批筹建的第五个示范区。此次示范区筹建期为3年,其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组织开展示范区中期评估、筹建验收、动态调整和交流互鉴,其中具有示范效应的建设模式和改革举措,还会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随着“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获批,珠海市斗门区打造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迎来重要支撑。

珠海市斗门区市场监管局局长邝英豪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重点推进夯实保护制度、健全工作体系、体制改革创新、加大保护力度、强化保护宣传和加强合作共赢等工作落实,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推动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提升。

按照三年筹建目标,“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力争到2026年6月底,总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者数量达区域生产者总数的70%以上,使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企业产值达区域内相关产业值的70%以上,白蕉海鲈产业辐射带动全区2个乡镇周边20多个村8万多农民就业。

采写:南都记者 陈栋

编辑:陈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