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金融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7%,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受财政发力、万亿增发国债发行等因素带动,12月新增社融1.94万亿元,社融增速升至9.5%。全年来看,社融增量累计达到35.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1万亿元。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基本符合业内普遍预期。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亦显示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受访专家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总体来看,2023年金融为实体经济支持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综合内外部环境来看,2024年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
12月贷款新增超万亿元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从单月数据来看,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对比来看,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与2021年(1.13万亿元)、2020年(1.26万亿元)和2019年(1.14万亿元)的同期增量大致相当。
“12月人民币贷款虽然同比少增2401亿元,但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明显偏高,以及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贷款等因素,这样的增量仍然属于较高水平。”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在去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从2023年全年累计看,新增贷款22.7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28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2023年居民部门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7000亿元、少增2000亿元。特别是12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多增872亿元,说明居民消费继续回暖。从数据看,房地产市场交易与11月份相比有所转暖,同比增速出现放缓收窄,意味着居民购房动力有所提升。
梁斯表示,从企业部门看,全年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7.91万亿元,同比多增8200亿元。其中,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少增了3498亿元,而票据融资多增了351亿元。说明临近年底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上升,中长期信贷需求下降。
记者综合公开数据留意到,去年以来,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逐步强化。“2023年金融为实体经济支持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高。”董希淼说。
M2增速降至10%以下 12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
货币供应量方面,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8.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较上月持平。综合全年来看,2023年M2增速呈现稳步下行态势,年末增速降至9.7%,是2022年4月份以来再次回到10%以内。
在梁斯看来,M2增速继续下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及支出节奏变化等因素影响。政府发行债务融资形成的存款并不计入M2统计口径,在收大于支的情况下会对M2带来抽水效应。12月财政存款减少9221亿元,但同比少减了1636亿元,支出规模下降拖累了M2增速;二是信贷需求不足导致货币创造能力下降。2023年11月、12月,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同比连续出现少增,银行存款创造能力下降,对M2增速也带来一定影响。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数据和趋势来看,M2同比增速有望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不久前召开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随着M2增速下行,12月M1和M2增速剪刀差下降至8.4个百分点,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资金活化程度有所改善。
在人民币存款方面,央行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68亿元,同比少增6402亿元。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12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6374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为主要拖累,同比少增9123亿元,主要源于2022年同期理财产品“赎回潮”形成的存款高基数效应;企业存款同比多增,财政、非银存款同比少减。
社融增量保持同比多增 创下历史新高
初步统计,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为历史新高,比上年多3.41万亿元。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
从社融增量的细项来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成为社融同比多增的主因。数据显示,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576亿元,同比多增757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9.6万亿元,同比多2.48万亿元。
梁斯认为,受财政政策发力、特殊再融资券加速发行等因素影响,2023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成为驱动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而股票融资同比少3826亿元,这主要与2023年二级市场疲弱,IPO及定增阶段性收紧有关。另外,从表外融资看,信托贷款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多增7579亿元和少减1627亿元,体现出表外融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步加大。
展望新年,中金公司固收首席分析师陈健恒团队认为,考虑房地产复苏可能仍然偏慢,实体融资需求或仍然不足,叠加地方政府化债因素影响,预计信贷投放规模可能有小幅回落,同时企业债券融资或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而政府债券融资规模或难以进一步大幅增长,全年社会融资增长空间相对不大。
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
2023年,宏观政策加快调整优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政策大招频出。具体来看,年内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配合国债增发、“三大工程”加快推进等宏观政策组合拳加快落地,叠加效应逐步显现,进一步提振了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在董希淼看来,虽然目前国内经济加快恢复的迹象增多,多项经济指标回升,但恢复的态势并不十分稳固。特别是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精准”,主要从结构而言,将运用好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有效”,主要从结果而言,强调主要从质效而不是单纯从数量来观察分析货币政策,将既用好增量又盘活存量,使闲置的存量资金加快循环、提高效能。
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从内外部环境看,2024年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下一步,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为2024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和持续回升奠定基础。
梁斯预计,在宏观调控政策显效、经济内生动力修复及新动能加快形成的背景下,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望进一步巩固,这将对企业和居民信心带来支撑,从而带动金融数据走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罗曼瑜
编辑:王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