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都市里,一座不足百方的小书屋可以有诗有酒有远方,也可以点亮一方天地;在辽阔静谧的乡土田园,一个歇脚的凉亭可以是茶话会,也可以是乐坊,还可以是百姓欢歌的舞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提升,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增强文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让文化的力量被看见,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能量?公共文化服务还能够做出哪些创新探索,还有哪些延展空间?
1月11日至13日,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现场交流活动在广州举行。短短3天时间,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各省(市、区)文化和旅游厅(局)、广东各地级以上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公共文化工作者、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近200人走进广州黄埔区龙湖街道、白云区空港文旅小镇、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等公共文化空间调研,学习广东样板,并交流学习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经验,共同探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本次活动以“发展共同体 构建新格局”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
12日,在开幕交流会议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赵红副厅长现场发布了《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指南》,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等相关概念,提出从推动社会参与、横向整合、纵向联动、智慧赋能、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等七方面着力推动共同体建设,并就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机制探索建议。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
优化存量资源,做大增量价值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陈彬斌在致辞中指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不仅要优化存量,更要注重做大增量,是公共文化领域深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的又一个创新举措。
广东样板助益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结构性力量,推动公共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深刻实践,可为全国提供实践借鉴与理论研究价值,具有引领作用。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介绍,广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已取得部分前期成果。李斌表示,公共文化服务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聚焦服务效能、创新治理模式,更要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政府和社会关切热点,实现功能再造和价值重塑。
如何借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政府和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优化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文化服务品质,还需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当天,与会人员还观看了《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成果片》,观摩了“羊城之夏”2023广州市民文化季闭幕式文艺演出,深入了解了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标杆项目的成绩和经验。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萍介绍称,广州市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媒、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治理项目库”“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等一批标杆项目,以务实创新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这些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其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先行经验,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发现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本次活动采取“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了现场调研、成果发布、专家报告、经验发言、集中研讨等环节,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在现场交流环节,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重点剖析了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的创新引领价值,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重点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大文化”视野下的现代治理路径与原则,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则讲述了以文化为纽带的社区治理创新。与会专家不仅对“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提炼,也对下一步共同体发展进行了把脉开方。
“十四五”期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文化开放共享格局,涌现出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沧州市、上海市嘉定区、浙江省温州市、河南省许昌市分别就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乡村“文化干细胞”培育工程、我嘉书房社会化合作建设运行、公共阅读共同体建设、乡村文化联盟建设等案例做了经验分享,并采取问答形式就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鲜活实践。
下一步,广东将取长补短,继续以“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开放合作、互通互联,建立“打通部门壁垒、发挥体系效能、带动基层发展、聚拢社会力量、展现文化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和广东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编辑:郑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