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
今年元旦假期,广州乡村游迎来“开门红”:接待游客近220万人次,同比增长75%。蓬勃发展的乡村,是广州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直观体现。
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去年,广州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乡村振兴考核连续第5年获得珠三角核心区第一名。
广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近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乡村振兴总体工作已走在全省最前列,部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要继续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锚定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扛起广州担当、作出广州贡献。
广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
推动“百千万工程”走实走深
南都:报告指出,广州今年要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如何进一步把握契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李世通:去年,全市“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专班成立,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队亲赴外省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深入镇村调研谋划破难题、促发展的具体思路,部署了49项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首次实现对全市11个区、62个市直部门全覆盖考核,强化以考促干机制。
得益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们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各级各部门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的难点堵点累计开展调研300余次,出台20余项重要政策,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投入。
总体看来,广州“三农”各项工作稳中有进、进中向优、优中显强,不断刷新“走在全国前列”成绩单:增城区入选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从化区获批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花都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南沙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广州(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从化区太平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这些都是“百千万工程”走实走深的典型案例。
今年,广州将继续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锚定“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与超大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农村,推动广州“三农”工作实现新跃升,当好全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示范表率。
全链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南都:“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是报告明确的发展任务,广州如何做好下一步部署?
李世通:2023年,广州粮食播种面积45.13万亩、产量15.19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完成1.68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明显。
去年初我们就谈过,广州不仅要满足基本农产品保障,更要向“大食物观”发展,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
广州继续加强种业振兴,去年新增259个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占全省73.2%;丝苗米品种连续四届获全国金奖,首创“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同时,推动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运营,加快打造岭南特色种业创新高地。
特别是市区联动举办多场农业招商引资引智活动,全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农业技术成果在穗落地转化。
我们也新改扩建了一批现代化畜禽养殖项目,生猪产能超150万头;编制了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创建南沙区水产健康养殖国家级示范区,并创建了2个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等。
目前,广州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99%以上,人民群众稳步从“吃好”走向“吃优”。接下来,广州会加快建设“1+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精深化发展,全链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广州美丽乡村丰收景象。
“塑形”“铸魂”绘就和美乡村
南都:去年乡村游、“村超”“村BA”让广州乡村火热“出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让乡景如画、 乡愁可及、 乡情可亲”,广州接下来将如何建设发展乡村?
李世通:近年来,我们持续巩固提升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以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不断拉高标杆,乡村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干净整洁村”向“美丽宜居村”再向“特色精品村”迭代升级,乡村文化繁荣也呈现新变化。
去年,继“增城的岭南荔枝种植系统”“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后,“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成功入选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化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庆祝农民丰收节、派潭“村晚”、东涌“村BA”“千村足球”等乡村文化活动火热“出圈”。这些都反映广州乡村的现代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盈。
特别是通过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收入提高,使农民的乡土自信明显提升。我们创新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推进57个典型村选树培育和“7+7”条示范带建设,实现“一带一韵一特色”,2镇4点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促进乡村游持续升温。
乡村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经营城市一样经营好乡村。接下来,我们将突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等乡村特有元素,立足现有村庄基础和特色条件,提升生态宜居和人文格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带动乡村风貌全域提升提质,努力把广州乡村打造成“功能齐全、交通顺畅、环境整洁、文化彰显”的绿美人居新乡村。
改革创新助力“穗农奔富”
南都: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广州如何实现乡村改革新突破?
李世通:去年,广州围绕农民增收中心任务,持续强化农村改革成果系统集成运用,激发改革创新“联动效益”和“共生效应”,着力在强村富民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抓好利益联农。深入推进“千企兴千村”工程,不断强化投资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现有帮扶需求的村结对全覆盖。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全市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80%。
二是抓紧改革强农。稳妥推进第二轮承包土地到期后延包试点,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鼓励村集体及其成员利用依法建设、产权清晰的闲置住宅开展盘活利用。
三是抓实金融惠农。落实“扩面、增品、提标”要求,进一步拓展传统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试行政策性生猪期货价格保险财政补贴。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强化村集体经济专业化运营能力。深化“新地改”“新权改”“新经改”等改革探索,推进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不断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效能。深化市内结对互促纵向帮扶等工作机制,探索镇村结对、组建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新型帮扶、协作形式,让村集体“家底子”和农民“钱袋子”更加殷实,让“穗农奔富”行稳致远。
2024年1月17日报纸版面。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通讯员 穗农宣
编辑: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4广州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