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面重点工作发力高质量发展,坪山2024这么干!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4-01-17 20:46

1月17日,坪山区二届三次党代会召开,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安排,提出2024年全区工作总体要求,集中部署2024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图片

会议提出,今年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在更高目标、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打造“创新坪山、未来之城”,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坪山贡献。

01 全力抓好经济运行,推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抓生产、稳增长。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细胞与基因、低空经济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集群。落实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全力支持千亿级龙头企业、百亿级重点企业、十亿级潜力企业排产扩产。持续深化“我帮企业找市场”“链上坪山”等行动,探索打造“芯机联动”等对接平台。深入实施“万名干部助企行”。

抓消费、扩需求。精心谋划“坪山乐购节”等促消费活动,大力挖掘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策划“户外运动、看剧观展、休闲农业、美食民宿”精品文体旅游消费线路。实施轨道交通站点商圈建设行动,推动一批商业综合体开业。

抓投资、增动能。推动集成电路重大产业项目等提速建设,支持比亚迪打造新能源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和动力电池研发中心,谋划推动中芯国际小二期项目开工。提速建设三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加快推进高新区先导区等“工业上楼”项目,升级改造湾区智能网联测试场。推动轨道19号线一期开工,加快体育公园等公配项目建设。

02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壮大创新载体,激发创新活力。高水平引进建设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速建设高新南核心启动区,加快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带规划建设。抓好市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汽车、芯片等领域国家级创新中心布局坪山。加快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以上。

强化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零一学院东部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攻坚。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服务平台。

聚焦全域全链,完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产业创新指标体系,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对接,深入实施“3+1+1”人才政策体系,高标准运营市人才研修院东部分院、坪山工匠园,力争年内引聚万名以上产业人才。

03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瞄准细分领域,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全力推动整车研发制造、“三电”系统、智能感知等细分产业集群发展。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推动芯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原创企业为主体、以关键平台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启用产业空间地图,持续攻坚碧岭北、沙田二期等连片产业用地整备。

抢抓战略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协调推动无人驾驶领域立法,加快推动智能网联全域开放、车路云网图一体化改造。制定实施低空经济专项产业规划政策。打造面向陆空一体的深圳智能网联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和无人机器测试基地,全力招引无人机整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推动肿瘤疫苗、干细胞应用、基因检测等领域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比亚迪设立储能全球总部,高标准建设运营新型储能产业园,打造“光储充一体化”应用全球示范城区。

坚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前海在金融、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方面对接合作。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区。加快区数字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和示范场景。

04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争取授权香港名医诊疗中心使用部分港澳上市药品”“开展特殊工时管理试点”等第一批综改项目走深走实,争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开放等纳入第二批综改清单,谋划形成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储备项目。探索高新区产业用地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新路径,深化房地产领域全周期治理改革、城中村物业化管理等特色改革项目。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出口的服务保障工作。高标准建设坪山综保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保税研发、先进制造等“保税+”新业态,推动荣耀保税业务全面落地。加快引进落地一批有影响力的外资标志性项目。务实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延伸区。

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优化“秒批秒办”“一网通办”模式。完善企业版民生诉求系统。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模式。

05 统筹城区规划建设,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实施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持续完善总设计师制。高效统筹沙田北、站前商务、中心公园东、大万坪环等片区规划设计及开发实施。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三年行动计划。

完善城区综合配套。高水平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高质量实施太阳村等城中村改造提升试点,统筹做好供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建设坪山万象等商圈项目,精心打造一批特色街巷、缤纷街区、古树公园、现代都市田园综合体。用好“坪山城市会客厅”。

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协调落实坪山高铁站扩容提升方案,推动地铁19号线、深汕铁路、深大城际等加快建设。推动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坪山段完工通车,加快外环高速三期、绿梓大道北段等项目建设。加快坪山大道综合改造,力争完成20条以上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10条以上。力争2024年新增停车位6000个以上。

推进区域协同共建。深化与百色田东县、德保县结对协作。深化与汕尾陆河、汕头龙湖、深汕鹅埠对口协作,加强与市内各区和临深片区联动发展。

06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

提升城区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网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传承弘扬东纵精神,着力抓好文艺精品创作。立体全面开展城区综合营销,讲好坪山故事、传播坪山声音。

丰富公共文体供给。创新推进文体服务进“四区”,建设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文体社交中心”。持续推进深圳自然博物馆、坪山体育聚落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推动坪山科技文化中心、龙田街道文体中心开放运营,打造马峦山、坪山河沿线山水主题活力运动带。深化特色文化街区创建,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高水平办好市民文化节、市民体育节。

促进文旅产业繁荣。加快马峦山古村落活化利用,推进马峦山戏剧城邦和江岭长守戏剧谷等建设,谋划举办国际戏剧节,打造戏剧文艺郊野公园和自然野奢微度假地,培育坪山特色文化IP。开辟特色工业旅游项目。统筹发展以自然生态、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为核心的全域旅游。

07聚焦群众大事小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出台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力争全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52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500个。推动深圳技术大学、市第一职校等高校职校,深度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

实施卫生健康事业提升促进工程。深入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高水平运营区中心医院,推动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谋划建设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学“医教研产”融合园区。实施22家社康医院标准化改造,试点建设一批中医特色社康。

实施民生痛难点真治根治工程和社会保障惠民利民工程。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高标准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标准运营社会福利综合体。在全市率先实现婴幼儿托育机构社区全覆盖。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规划建设。

08 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努力绘就绿美坪山新画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打好蓝天保卫战,不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打好净土保卫战,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光储充一体化进程,科学布局超级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健全“地铁+云巴+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打造一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行田长制,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升级推广“远程喊停3.0”监管体系。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监管体系和预警机制。深入推进区域环评成果落地应用。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09 着力提升治理水平,加快探索城区治理新路子

保障城区安全运行。着力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健全城市防涝排水工程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管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持续攻坚“瓶改管”工程。

提升智能治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物联感知建设,全面助推城市规划、城区治理、公共安全等场景化应用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蝶变。

扎实推进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府检联动”工作机制,探索构建“府院联动”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杏花

编辑:陈杏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