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团!湾区青年KOL探访团寻宝广府村落“活化石”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拍客
原创2024-01-20 13:20
图片

2024年1月19日,“百千万工程”湾区青年KOL探访团走进第一站广州市番禺区,15名湾区青年KOL与南都拍客在沙湾古镇四方塘合影。

为深入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1月19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启动“百千万工程”湾区青年KOL探访团项目,第一期与番禺融媒联动,15名湾区青年KOL与南都拍客来到探访的第一站——广州番禺。

岭南古邑番禺,悠悠珠江水穿境而过。番禺位于珠三角腹地,东临狮子洋,南望珠江口,是广东音乐之乡、广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著名侨乡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自秦代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等广府文化以及鳌鱼舞、飘色、乞巧、醒狮等民间艺术在此地绵延传承。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彰显魅力的岭南文化特色区。番禺区正全力推进绿美番禺建设,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画卷在禺山大地徐徐展开。

此次,探访团深入沙湾北村和大岭村进行走访调研。请跟随探访团的镜头,一同看看美丽番禺。


采写、整合:南都记者 高永佳

来源:南方日报 番禺融媒 中国建设新闻网

执行:南都记者 陈志刚 李豪 蔡肇宇 实习生 黄志杰 冯洁洁 赵紫云 

沙湾北村

沙湾是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镇,北靠文屋山,西临青萝嶂山,不仅因为它长久地保持了岭南历史中的风貌,更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建筑风格、节庆习俗、艺术文化、饮食习俗……都可窥见历史的印记。各姓族人沿山脚建村垦田,建造了背山面水沿海风情的岭南水乡。沙湾北村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湾古镇,还有占地约7290亩的“番禺滴水岩森林公园”。

2013年,沙湾北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获得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广州市美丽乡村等荣誉。该村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村史文化,推动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活化利用传统建筑,举办民俗文化节、岭南中式婚俗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并依托现有古建筑和自然资源、生态基础,带动古镇旅游业发展,极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图片

沙湾北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村落。南都拍客 李和教 摄

图片

探访团走进沙湾民俗文化博物馆,多种数字技术场景还原历史。南都拍客 王美燕 摄

图片

留耕堂前,粉花风铃木盛开。该祠堂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祠堂建筑。南都拍客 华宁 摄

图片

沙湾滴水岩森林公园被誉为“沙湾绿肺”。南都拍客 段青 摄

大岭村

河水潺潺,古榕矗立,古祠悠悠。

大岭村被称作广州头号“国宝村”。是广州第一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也是大湾区内历史文化要素最齐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之一。位于石楼镇西北部,是有着905年历史的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代表。

村落形态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岭村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的过渡型聚落。大岭村保留了大量传统街巷特色,有六棵一百多年的古树散落在村落内各处。村民在山、水、村、田的古村格局中安居乐业,堪称研究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村里藏着天然“文房四宝”:文昌塔为笔,龙津桥为笔架,墨砚塘为墨水,玉带河为白纸,彰显着大岭村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

图片

航拍视野下的大岭村。“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一条900米长的玉带河串起大岭村文化景观。南都拍客 段青 摄

图片

探访团沿着玉带河走进大岭村,领略岭南水乡风韵。南都拍客 陈志强 摄

图片

探访团参观祠堂里的蚝壳窗。古时,人们用蚝壳做材料,入墙、做窗、造房子,尽显岭南水乡人民深厚的生活智慧。南都拍客 王美燕 摄

图片

龙津桥距今300多年历史,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岭南的石拱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南都拍客 张向良 摄

图片

大岭村将打造为宜游、宜业、宜居的岭南历史文化名村。南都拍客 王永胜 摄


图片


《南都拍客》投稿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 hemoon7772 备注:南都拍客。

2、微信扫码《南都图库小程序》,联系编辑申请账号。

图片 1.jpg


编辑:高永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