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如何发挥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1-23 23:19
图片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其中提到“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等三个方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广东要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推动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引领作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

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

在毛艳华看来,广东要发挥其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软硬联通一起抓,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能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则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比如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等,尤其是要更好地协同港澳共同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科技创新高端要素的集聚是不均匀分布的,肯定会在一些联通性最好、开放政策最优的区域率先集聚。这四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合作平台,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搭建的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毛艳华说。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经济体量也大,又涉及到粤港澳三地居民的生活家园,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毛艳华分析道,广东要发挥广州、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的实践与示范作用,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更好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

“对于广东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此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毛艳华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都市圈则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可以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互联互通,以县城来带动乡镇的发展。同时,避免重复竞争带来的内耗,更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实现横琴全岛封关运作

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抓好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设等工作,加快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确保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发布,2023年12月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横琴规划》)正式印发。

“《横琴方案》、《横琴规划》的接连发布,使得横琴迎来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毛艳华表示,随着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成,全岛封关运作,横琴会形成开放水平更高的特殊经济区域,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可以更好地吸引境外高端要素来到澳门、来到横琴发展,从而拓展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开放空间。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

“广东要更好利用港珠澳大桥这一跨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效能,促进香港和国际的资源要素流动到澳门、横琴来,带动珠三角西岸高水平开放。”毛艳华表示,资源要素的流动本质上是双向的,随着香港、澳门人才引进政策相继落地,一些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专业人士需要更便捷的交通,前往香港、澳门,助力本地的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粤车南下”的稳妥推进可以使得人员流动更为便捷。

“广东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需要加强跟国内其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地推动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毛艳华表示,面向未来,广东应该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优势、开放活动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目标愿景。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编辑:王美苏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美苏1.99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