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杨晓彤 1月22日下午,2024年广东省科学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大会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的背景下,大会以“点亮科学·研学未来”为主题,为广东省“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创新思路,为广东省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工作注入新动能。本次大会由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主办,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支持。
在教育“双减”中,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凝聚育人共识,形成合力。大会伊始,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作《把握国家加强科学教育的机遇,促进研学实践提质创新》主旨演讲。
“在探讨科学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之道前,应对科学教育涉及的六组关系加深认识。”他提出,厘清“减负”与“加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书本知识与实践探索、课堂学科基础与课后兴趣拓展、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具有指引意义,将促进学校、家庭和研学旅行机构等主体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学旅行行业应当发挥自身综合实践育人的优势,把握科学教育的政策机遇,与学校凝聚育人共识、有效衔接教育资源和需求,加快建设专业化、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组织实施体系,为科学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所务委员,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魏红祥作《青少年研学活动现状与展望》的主题分享。魏红祥指出当前青少年研学活动缺少系统优质资源、专精师资人才、多元实践主体和长效动力机制。针对《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用好社会大课堂”的举措,他呼吁社会各方提高参与和加强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将科学探索和实践活动的主导权还给青少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魏红祥
华南师范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学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王建平就“研学旅行何以促进科学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建平从主体、受众、教学方式方法的角度区分“科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的内涵,强调要提高研学旅行科学课程的研发质量,以课程为抓手探索研学旅行融入科学教育体系的方法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授王建平
中小学校是加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苏科庚从中小学校的角度,以《科学教育的学校行动》为题进行分享。苏科庚强调“科学教育≠科技教育”,并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全方位呈现了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实践、素养上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和责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他期待社会大众与学校共同行动,呼吁“科学教育在路上,且研且学且同行”。
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苏科庚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智库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学专家、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标准起草人邓德智进行《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分享。他从市场、产业的角度分析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肯定了广东省拥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基础,从规划、定位、服务三方面强调专业人才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希望研学服务机构能用好广东省丰富的科学资源,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继续走在全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前列。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邓德智
全国青少年创新潜质与学科特长教育特聘研究员、广州市六中教研处(学校特色发展中心)主任宋建陵以广州六中为例,分享了三航科学教育的课程、实践、研学活动和赛事。宋建陵提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应在注重整体性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差异化和多样性,以“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为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开创、打造个性、创新、稳定的科学教育体系。
全国青少年创新潜质与学科特长教育特聘研究员、广州市六中教研处(学校特色发展中心)主任宋建陵
大会还举办了广东省科普研学基地科学教育“百千万点亮工程”启动仪式。据悉,“百千万点亮工程”是在省科协的指导下,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联合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旨在通过3年时间努力,到2026年底,帮助100个科普基地,打造1000个专业研学课程,培养10000名专业科普导师。
广东省科普研学基地科学教育“百千万点亮工程”启动仪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红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加强科学教育不能等,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育人途径,对培养科学思维和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也将倒逼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红
她强调,研学旅行契合科学教育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是加强科学教育的最佳形态,希望研学旅行行业加强专业师资人才、课程研发能力和资源的建设,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研学旅行和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杨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