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有关“雪球产品”的微信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截图中被称为“汤总”的投资者,两年前购买了中证500雪球产品,于2024年1月15日到期,因该合约保证金为25%,期末价低于期初价25%以上,跌幅高于保证金比例,“汤总”本息全无,“球”产品由此引发热议。
1月22日,女明星江疏影雪球产品“爆仓”的传闻登上热搜,虽然随即被证实消息不实,但“雪球”产品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的当下,雪球结构产品的敲入风险究竟有多大,对A股有哪些影响?南都湾财社邀请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进行解读。
雪球产品有杠杆 指数暴跌带来爆仓风险
南都·湾财社:雪球产品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潜在风险又是如何?
巨丰投资张翠霞:雪球产品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由证券市场持牌金融机构,例如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相关机构发行的高收益凭证,是一种场外期权。
从雪球产品的特点来讲,它的收益能够像滚雪球一样增长,前提是市场不会出现大幅下跌。一旦出现大幅下跌就会产生爆仓风险,因为雪球产品有杠杆。
雪球在结构上设置了敲入和敲出的条件,最终的收益取决于挂钩标底资产的表现和敲入事件是否发生。如果标底资产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产品就会提前终止,投资者就会获得存续期间的固定收益,一般在20%- 30%之间;如果标底资产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就可能会承担风险;如果标底资产从未触碰到敲入、敲出价格,投资者获得的是整个产品期间的固定收益。
雪球产品风险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敲入敲出的概率问题。敲入的概率要比敲出大的多,这意味着投资者往往赚取的是小额收益,而承担的是比较大的风险;第二是观察频率不同,敲出价每个月观察一次,敲入价每日观察一次,后者的频率更高;第三是价格波动方面。雪球产品的收益与标底资产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如果标底资产价格波动比较大,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第四是到期收益方面。如果产品到期没有发生所谓的敲入或敲出,那么投资者只能有基本的保本收益。
雪球产品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虽然它比传统理财产品有更高的潜在收益,但是潜在风险同样更高。
100万起步门槛 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
南都·湾财社: 近年来,雪球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参与者主要是哪些群体?
巨丰投资张翠霞:雪球产品受到市场追捧最主要是因为它有固定收益的特征。在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极少有理财产品能够像雪球一样提供年化20%左右的票息收益率。当下,投资者对收益相对确定、风险相对可控的投资品种需求非常迫切。但是高收益高风险,雪球产品高票息背后往往隐藏着潜在的风险。
雪球的参与者基本上以机构投资者、超大规模个人投资者为主,因为雪球产品有100万的起步门槛。机构参与主体基本上是基金机构、上市公司、银行以及信托资产等。
集体敲入总体冲击有限 结构性冲击不可避免
南都·湾财社:有市场观点称,雪球敲入带来的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那么后续尚未敲入的产品风险如何?
巨丰投资张翠霞:雪球产品之所以出现众多关注,最主要原因是有杠杆,放大风险释放。目前市场是单边下跌的情况,产品敲入是每日观察。一般来讲,下跌100点就会导致敲入一次。敲入一次对应的资金规模是50亿,就会产生风险释放。同时,这就有了做空的推动机制,形成指数的负反馈。
近期有消息称融券卖空了,雪球产品在承压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出风险敞口暴露。目前,雪球成了烫手的山芋,最主要的一点是这段时间市场的极端弱势表现,导致这类产品的风险暴露。
有机构的数据显示,雪球产品有一部分已经被平仓,还有一部分将近一半左右,还处于进行时或者临界点的状态。从2023年以来雪球发行的点位来看,整体比较分散,对市场冲击有限。但如果从每100点的雪球冲击将近50亿的资金规模来看,如果进入集中敲入的时间窗口,对于整个市场的冲击力比较大。
南都·湾财社:有市场人士称,雪球产品大量敲入已经发生。这对A股市场将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带崩A股?
巨丰投资张翠霞:主要看规模,如果这个规模在管理层可控的范围内,在各家金融机构的可控范围内,是可以接受。从现有基本情况来讲,如果规模就是1000亿的水平,对资本市场冲击总体有限。
不过,结构性的冲击避免不了。雪球产品对标的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可能冲击力比较大一些。这周四创业板指数虽然最终跟随上证指数涨了上来,但是创业板、科创50指数盘中续创了调整新低,这反应的就是市场对于雪球这类金融衍生品的担忧情绪。
从二级市场的基本思路导向来讲,如果能够在当前位置上护住资本市场的底线,平仓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一点。如果护不住这个重要点位,后边还有一部分的雪球产品有可能还会出现暴跌风险。
建议中小投资者 谨慎参与杠杆产品
南都·湾财社:此次雪球的集中敲入给投资者带来了哪些教训?对于雪球产品的投资者如何减少损失,您有哪些建议?
巨丰投资张翠霞:作为中小投资来讲,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资本市场历年的牛熊市周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暴利方式。
2011年的时候,就出现过债券的风险释放。债券是比较安全的品种,波动率比较低,但那一年的债券动辄下跌60%-70%,,甚至直接着亏到零,不少相关的金融机构受到监管处罚。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债券用了杠杆,部分达到了四十倍。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讲,原则上不做任何有杠杆的衍生类创新产品,因为这类产品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不可控因素太多,风险比较大。
从20多年的从业经验来讲,投资任何时候都应把风险放在第一位。不是看短期能挣到多少钱,而是在挣钱之前,想清楚能承担多少风险,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南都·湾财社 陈薪羽
统筹: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文字: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 吴鸿森 记者 王玉凤
编辑:吴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