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大热。更迭的文旅热点,短暂的网络狂欢的背后,需要更长远的城市规划、更脚踏实地的文旅运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关注深圳文旅,给深圳城市提出了多维度的文旅发展的可能。“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成为共识。
以赛促用,以用促产业发展,让山海有“人设”,让城市有IP
“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山海连城”搭建起深圳人周末生活最大的舞台。1月28日,2024深港户外徒步系列活动启动暨《徒步深圳——走读深圳100条特色步道①》发布仪式在笔架山公园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山友共同体验深圳鲲鹏径第8、9段,420公里深圳远足径“三径三线”实现基本贯通。
山海城交织共融是深圳文旅独有的魅力,也是巨大的机会。市政协委员汪书福、厉伟、陈晓宁在《打造全球知名户外运动城市》的提案中提出,如何发展低资源占用的体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深圳不二的选择。他们建议整体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平台,以赛促用,结合赛事和管理需求,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运维规范。此外,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面向公众推出智慧导览、一键服务预约、垃圾随手拍等各类应用场景软件,实现市民游客一部手机便捷畅游山海连城。
市政协委员、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蔡方方在《提升深圳年轻人结婚率》的提案中提到,希望能推动深圳婚恋相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变卷都为恋都,塑造城市新IP。
她建议利用深圳山海连城、四季宜人的天然优势,大力推动“婚恋相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在海滨、山廊、公园等场所,建造浪漫主题网红打卡点、婚恋主题小镇等,吸引年轻人游览拍照,形成传播效应。在政策层面,对婚恋旅拍等相关产业进行一定扶持。此外,建议积极举办婚恋相亲主题和浪漫氛围的大型文娱活动,打造深圳的特色活动品牌,塑造城市浪漫 IP。
打造“现象级”海洋文艺作品及品牌活动,让海洋成为旅游目的地
深圳千园之城,陆域文旅开发得很好,5000多公里绿道现在已经建成了3000多公里。但作为滨海之城的深圳,市民与海的距离有待进一步提升,也是多年以来的老话长谈。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裁决处副处长高洁表示,大多数深圳市民对海洋的记忆还停留在烈日下游泳玩沙子吃海鲜的层面,市民亲海近海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赶海嬉水的选项和服务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圳滨海旅游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球性“现象级”的滨海旅游活动品牌或打卡点还有待进一步打造,深圳离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还有一些距离。
高洁表示,建议加大海洋文旅发展力度,打好“设计开发+品牌营销”组合拳,让深圳桅杆如林、宾客如云。具体从强化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向海洋延伸、推进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建议。其中,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她的建议考虑尤为周祥。她表示,邮轮方面,完善太子湾母港建设,继续畅通周边地铁公交体系,综合设计周边海洋文化生活圈,支持邮轮公司开发更多航线,推动船舶零关税进口、离境免税购物、口岸免税店等邮轮免税政策创新出台。在大鹏规划建设邮轮母港。探索与香港建设邮轮组合母港,推动多母港邮轮航线的发展,出入境游双向引流,支持两地企业合作建立有效的船票营销管理体系。完善交通接驳,弥合城市与海岸线间的硬切割,加强“港、湾、城”功能开放性融合,增进城市与海岸线的强连接。游艇方面,建议尽早建设专用口岸,尽快建设游艇专用口岸,打造国际游艇自由港,以此带动新能源船艇制造维修、海上旅游站点互通、滨海商圈配套等产业链升级发展。
此外,她还特别提到推进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配合“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通过纪录片、影视剧、微电影、短视频等方式,推出深圳海洋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面向全球立体展示深圳海洋形象。打造一批“现象级”海洋文艺作品及品牌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让海洋博物馆、海洋图书馆等海洋文化场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海洋生活新空间。
推出文化+旅游路线,让文化深化城市旅游记忆点
城市独特文化气质在“破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圳亦应借助文化力量,提升旅游内涵,全力打造独属于深圳的“旅游记忆点”,也是不少委员的共识。
民进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福田区基层委员会主委,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副校长秦建新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文化产业是深圳一张亮丽的名片,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据统计,2022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超过1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但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其一就是文旅融合有待提升。
他提出,文化+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世界级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他认为,从夏天的“有淄有味”到冬天的“滨至如归”,以及电视剧《繁花》引发的上海旅游热潮,皆彰显了城市独特文化气质在破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圳亦应借助文化力量,提升旅游内涵,全力打造独属于深圳的“旅游记忆点”。“一是强调科技文化,推出科技文化旅游路线,二是关注自然,将圳文化内涵植入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中,为游客营造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文旅新空间,使游客待得住、留得下。”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宝安区阳光曲艺团团长赵梓琳也在提案中提到了打造一条能展现深圳科技文化的旅游线路。在他看来,深圳文化的独特标签可能就是科技文化,并在分组会上畅想了这一深圳科技文化旅游的美好。“一下机场,机器人做向导,坐上无人巴士,入住声光电融合的满是科技感的酒店,然后去腾讯、华为、大疆、字节跳动等科技名企走走转转,再到无人餐厅吃顿饭,看一部具有深圳创意特色的‘无人表演’的科技文旅融合剧……”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晚象牙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孔丽则建议深圳打造“现代民族非遗时尚博览中心”, 使其成为具有粤港澳商文旅+产融特色的城市新名片、新地标以及城市民族团结示范项目。通过打造“现代民族非遗时尚博览中心”,让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以现代化方式融入繁华都市中,在培育经济新业态、消费帮扶、时尚产业发展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打造文化产业的“深圳样板”。
这座城市有着诸多标签与名片:山海之城、科技之城、时尚之都、设计之都、青春之城……这些多维度的标签共同构建起这座城市的文化面向,也构建起深圳文旅的多元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黄璐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冷锋
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