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因存在首发保荐业务履职尽责明显不到位、投行质控内核部门未识别项目重大风险及对尽职调查把关不审慎等缺陷,海通证券及相关负责人、保荐代表人被上交所分别采取监管谈话、监管警示、通报批评等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
据悉,老牌头部券商海通证券自2021年便从AA级评级跌入B级。
事实上,近半年来海通证券因IPO保荐违规问题已多次收到罚单。Wind数据显示,2023年初以来,海通证券首发保荐项目共96起,仅次于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其中撤回并终止的项目多达19起,在头部券商当中居于前列。
2023年6月,海通证券曾因在科创板IPO项目保荐工作中存在职责履行不到位的情形而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同年11月,因在保荐沃得农业IPO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履行相关职责,证监会对海通证券及保荐代表人出具警示函;2024年1月,深交所决定对海通证券采取书面警示。
海通证券在沃得农机IPO项目中擅自修改招股书的行为,更是一度引发了行业热议。历时近3年的IPO之路,沃得农机分红不断,2020年分红4亿元,2022年又分红10亿元。
据悉,沃得农机在提交注册申请文件后,海通证券于2022年4月18日提交的招股说明书较沃得农机于2022年2月28日披露的版本有部分改动,改动内容涉及发行人主营业务、募集资金用途、分红政策等多处。这也意味着,作为保荐机构的海通证券在未经相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动了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沃得农机IPO融资规模高达60亿元,如果成功实施将成为创业板注册制后仅次于金龙鱼的第二大创业板融资项目。在海通证券敢于“瞒天过海”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更深层的利益纠葛,也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除了保荐阶段的违规,海通证券在上市后的持续督导期内同样问题频发。
2023年11月21日,因超卓航科5995万元IPO募集资金“不翼而飞”,上交所对海通证券、中航证券以及时任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朱济赛、陈邦羽、郭卫明、孙捷均予以监管警示。据悉,海通证券和中航证券在发现了超卓航科存放于招行的超募资金存在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真实、银行存款处于冻结状态的情况下,却并未及时开展有效的调查和监督。
此前举行的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毒瘤,甚至有个别企业、中介机构与相关方串通,全流程全要素造假,形成造假“生态链”,影响投资者信心,强调未来将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重拳打击,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中介机构严厉惩戒,绝不姑息。
保荐履职不到位、尽职调查不审慎等频频出现的诸多问题,也自然让海通证券无缘入选证券公司“白名单”,近年来常年居于B级评价。
据悉,“白名单”是证监会按照“分类监管、放管结合”的思路,对公司治理、合规风控有效的证券公司实行的一种动态调整机制。被纳入其中的证券公司,将获享多种便利措施,对于头部券商,“白名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21年5月起,这份“白名单”已公布8次,其中的券商有进有出,但作为头部券商的海通证券已经连续8次被“拒之门外”。
此外,财报显示,海通证券2022年实现营收259.48亿元,归母净利润65.45亿元,分别下滑39.94%和48.97%。其中,子公司实现收入141.21亿元,占比47.9%;境外业务实现收入26.21亿元,占比10.1%。在目前已公布2022年年报的23家上市券商中,海通证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位列第七名和第九名。不过,海通证券净利近乎腰斩,是前10名券商中降幅最大的。
此外,根据海通证券披露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5.74亿元,同比增长19.20%;归母净利润43.62亿元,同比下降28.21%;扣非净利润37.06亿元,同比下降32.8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5.64亿元,上年同期为38.84亿元。
作为曾经中资券商出海“领头羊”之一的海通国际,2022年巨亏65亿港元。2024年1月11日正式从港股私有化退市。
采写:南都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
编辑: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