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西水东济,这一超级水利工程全线通水将为广东带来什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1-30 22:05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泵站举行。11时22分,省委书记黄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顺德鲤鱼洲的西江水从地下管渠奔涌而来,源源不断注入高新沙水库。与此同时,位于深圳的罗田进库闸、公明水库同步通水,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全线通水。


广东“西水东济”成为现实!珠三角工程通水后,将改变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市、东莞市单一供水格局,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覆盖超3200万受益人口,可支撑受水区约1.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缓解缺水

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

受水区覆盖超3200万人受益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降水充沛、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调蓄保障能力不足,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

作为支撑珠江三角洲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东江,长期以不足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产总值,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一度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而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3%。

谋划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的最佳途径。2013年,珠三角工程被列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5年,该工程被纳入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计划。2019年、2021年与2023年,该工程相继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图片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公明水库交水点。

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前期探索,珠三角工程于2019年5月全面开工,历时4年8个月的建设,较原计划提前半年建成通水。该工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调水工程,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穿越狮子洋,东至深圳公明水库,全长113.2公里,总投资约354亿元,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

广东省水利厅建设处处长朱朝荣表示,珠三角工程通水后,将改变广州南沙和深圳、东莞的单一供水格局,实现双水源保障,西水东济、空间均衡,并且可以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受水区覆盖超3200万人受益,支撑约1.7万亿元GDP用水需求,退还3.3亿立方米东江生态用水,全面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方面的战略支撑。

科技力量

以地下深层输水隧洞形式

穿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

在珠三角工程项目建设批复之处,水利部门与设计团队经历了旷日持久的“选线选型”之战,并开展了数十项专题研究。其中最受关注最为纠结的,是输水线路与输水方式的选择。

经过漫长而深入的实地勘察、经济分析、维稳评估、专家评审等多方面努力,一条全长113公里、穿越湾区腹地的“湾区巨龙”跃然纸上。珠三角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四座调蓄水库组成,以地下深层输水隧洞形式穿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

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建筑密集、路网交错,地下断层纷繁、地质多变,对工程建设考验极强、要求极高。为做到“少征地、少拆迁、少扰民”,历经7年的科研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地下深埋盾构的方式建设。

图片

珠三角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四座调蓄水库组成。

工程将输水管道布设在地下40-60米处,共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沿途建设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永久征地仅为2600亩。与传统明渠输水方式相比较,节约了近2万亩土地,为未来发展地铁、通信、电力、管廊等市政建设预留浅层地下空间。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严振瑞介绍,地下深埋盾构的方案,也为工程建设带来不少挑战。珠三角地质条件复杂,沿线的建筑密集,要进行长距离的盾构施工,面临不少风险。地下施工的动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周边建筑变形。

地下深埋的长距离输水,要采用高水压衬砌设计施工方式。“我们的盾构隧洞是一个压力的输水隧洞,珠三角工程所需的输水压力在国内来说,目前是最高的,以前没有案例。”严振瑞表示,技术团队在攻克长距离深埋盾构施工、高水压衬砌设计施工、宽扬程变速水泵研发、长距离深埋管道检修等多项世界级难题方面花了很多的精力,联合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设计理论、施工工艺、现场监测检测等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建成世界上输水压力最高的盾构隧洞、最长的预应力衬砌输水隧洞、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调水工程。

经济活水

为区域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年输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常住人口8600多万、GDP约13万亿元,水资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珠三角工程全线通水后年输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其中,广州5.31亿立方米、东莞3.3亿立方米、深圳8.47亿立方米。

地处广州南沙高新沙岛北三角区域的高新沙水库,是工程全线唯一新建的平原型调蓄水库,也是目前广州南沙最大水库,在全线长距离、大流量输水过程中发挥着“调节器”“中转站”作用。

图片

珠三角工程高新沙泵站、水库航拍图。

“珠三角工程在广州市南沙区新设高新沙水库,主要是考虑到西江水从鲤鱼洲到高新沙需要‘歇歇脚’,水库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严振瑞表示,此前南沙区域内没有水库,假如江河水出现突发性水质事故,没有应急的备用水源,供水存在一定风险。482万立方米的总库容,可以确保南沙一个星期左右的应急备用水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此外,水库内还设有沉降沙泥的装置,能够及时调节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

“今天正式通水之前,我们前期也进行了通水测试,水质安全已经通过检验。”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灿阳也表示,对于区域发展而言,没有水权,就没有发展权。深圳和东莞都有大库容,可以解决取水不平衡的问题,可是广州南沙没有水库调节,所以选择在南沙建一个小水库,为区域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杜灿阳透露,在高新沙水库北面,还建设了一个水情教育基地,将结合水文化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用互动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了解水泵的运行。“现在水利设施也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高新沙水库水塔的外立面也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晚上亮灯后非常漂亮,未来我们也希望把它打造成新的地标。”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东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突破千亿元的省份,再创历史新高。广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深加速推动珠三角工程完工投产和环北广东、粤东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水利新作为。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图片: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粤水宣

编辑:王美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